遵化县辖长城
遵化县位于河北省东部,东与迁西县交界,西同天津市蓟县相邻,北隔长城与兴隆县相望。
遵化县,唐代为玉田县地。自五代唐始置遵化县。元朝,遵化县属中书省长都路蓟州。明代遵化县为京师顺天府蓟州,所辖四县之一。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置遵化卫隶北平都指挥。
遵化县地处燕山南麓低山丘陵区,四周群山环绕,中间有一道山岗横贯东西,俗有“三山两川”之称。
长城由迁西县二道城子村西进入遵化县洪山口地界。遵化县辖境内的第一座空心敌楼,今只存砖基座,基座上有一块遵化县人民政府立的长城保护标志碑。
长城进入遵化后,大致方向为:向西过洪山口约三华里转向南,过高家峪转西南,经活口、双窑、秋科峪,至罗文峪。长城从罗文峪继续向西南,过沙坡峪、大安口、上关、马兰关,由新立村西出遵化境入天津蓟县。
遵化境内长城长约一百四十八华里,现查有敌楼二百六十四座,其中较好的十六座,圮残的三十九座,仅存残址的二百零九座。
洪山口以东的长城,大部分为砖砌城墙,保存较好,有些地方垛口尚存,石砌结构城墙也保存的较好。这段长城的空心敌楼破坏严重,其间共有敌楼十一座,仅一座较好,三座残圮,仅存基座残址的七座。
在洪山口村北,长城里倒丘陵状山包上,有一座空心敌楼较好。
此楼南、北各三箭窗,东侧有一门居两箭窗中,门离地面五米多。
据《四镇三关志》载:洪山口关,“洪武年建”。1关内外大路宽敞,明时马骑可并队通行。有石城,高丈五尺,周百二十一丈二尺。现在关隘建筑设施已荡然无存,关城则仅存残址。
从洪山口向西的几百米砖砌城墙,已被拆光。往后的部分墙体较好,特别是北空沟梁至小官岭北的一段的石砌长城保存完好。小官岭上石墙坍塌稍重。过小官岭后,石墙码砌得很简单,大部倒坍。活口北侧长城,坍塌严重,砖墙被拆毁。活口关口原有一空心敌楼,早已被毁,今楼址只有一较高的土堆,上面被农民开垦出来,顺坡种上了庄稼。
由活口向西至黑锅顶,石砌长城较为坚固,保存亦较好,在至黑锅顶山顶的一段长城,多攀崖而筑,十分壮观。长城由黑锅顶向西的石砌城墙构筑方式,因地势情况不同而异。但不论坚固或简易,都保存较好,一部分长城尚有石砌垛口,大部分墙上铺面墁石完整如初。双窑、马蹄峪北的大部分石结构长城坍塌较为严重。
据《四镇三关志》载:“马蹄峪关,洪武年建正关,稍城俱通骑,极冲。”2今正关已毁,马蹄峪二道沟子山梁两侧陡壁之上的石墙保存较好。关口东山上有一座较好的敌楼,此楼十二米见方,为三通道结构,东、西有门各居两箭窗中,南、北各三箭窗,楼内有上顶楼梯,居南侧墙上西窗旁;此楼门外装饰十分独特,券拱门额上有仿木斗拱的出檐及花饰,楼西门北有巨石立于前,景致非常可观。
由马蹄峪经秋科峪至罗文峪,几乎全部是石砌结构城墙,保存较好的约占三分之一左右。秋科峪关,洪武年间所建,正关旧筑有砖砌关楼两座,已毁掉。
在罗文峪东长城内侧,有一小分支。唐山通承德的国家主要公路由罗文峪通过。罗文峪关,有马兰峪东第十四关之称。据《四镇三关志》载:“洪武年建”。关内侧筑有城堡,今关口及关城毁,仅存残址。3
长城出罗文峪后,经前后仗子北至沙坡峪,这段石墙大都较好,有很多地段墙外侧砖砌垛口尚存。据《四镇三关志》载:“洪武年建正关”。4今关口已坍毁,只略存残迹。关西四里旧为山口寨,今已毁掉。
长城过沙坡峪口后,开始墙里外皆石砌。后变为外侧砖砌,内侧石砌。这叫座敌楼后,又变成全部石砌。由沙坡峪至冷嘴头,城墙保存较好,只个别部位内侧墙有坍塌,大部分垛口皆无。
据《四镇三关志》载:“冷嘴头关,永乐年建。通大川,平漫,通众骑,极冲。”5今关门楼已毁,只剩基座。关口处砖砌城墙局部残存,内侧有—登墙券门洞,门洞上镶嵌一方石匾,因风化字迹不清。
过冷嘴头关,经西沟、双义到大安口。这段长城全部为石砌墙,从整体来说较好,其中断续地有不同程度的坍塌。由沙坡峪到大安口的敌楼,拆毁的十分严重。其间共有敌楼五十一座,只一座较好,残圮的十三座,全部被拆毁仅存残址的三十七座,特别是靠近大安口东西长城上被拆毁的空心敌楼,连楼基条石也被挖走,只剩下内部垫土。
大安口,据《四镇三关志》载:“永乐年建”。6据《读史方舆纪要》载:明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此口曾被蒙古兵所攻陷。7今关口城墙已被拆毁,仅存三个敌楼基座的内部垫土堆。
长城由大安口至上关段,多为石砌城墙,存毁各半。上关,明时称为鲇鱼石关,为马兰峪东第二关。正关处地势开阔。据《四镇三关志》载:“关永乐年建。”8据《读史方舆纪要》载:“明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蒙古朵颜曾自此关毁垣犯马兰峪;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俺答亦自此攻入马兰峪。”9今关口已全部淹没于水库之中。
过上关向西为八卦岭,八卦岭长城多为砖砌,今砖几乎被拆光,只存内部夯土。过八卦岭至平顶山,长城为石砌,墙体较好,只局部有残坍。由八卦岭至马兰关,墙体基本存在,仅有不同程度的坍塌,靠近马兰关口处破坏的严重些。由大安口至马兰关,现查共有敌楼七十四座,全部被拆毁,仅存基土残址。
马兰关,两侧山势平缓,关口地势平阔。据《四镇三关志》载:“洪武年健”。10自此向东至喜峰口,旧设有三十一个关口。明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在此添设参将把守。正德十年(公元1515年)兀良哈曾攻入此关。今马兰关关城犹存,为砖石砌筑,城上垛口及部分城墙已毁。
长城由马兰关至龙洞峪段,始为石墙,虽有坍塌,但墙体尚存。
由五花岭正北向西长城已无墙迹可辨。据当地老乡说,清康熙年间修东陵时,因昌端山上这段长城挡皇家风水被拆。现长城走径山脊两侧仍有被推下的原砌墙用石。此段长城个别地段存有城墙石基,可辨出墙宽五米。此段敌楼极难辨认,几乎无迹可寻。站在这段长城遗址之上,整个气势雄伟、景色秀丽的陵区风光可尽收眼底。清东陵,是我国现存规模宏大、体系比较完整的陵寝建筑群。这里埋葬着顺治、康熙、乾隆、咸丰、同治五个皇帝和他们的十四个皇后,一百三十六个嫔妃,共计十五个陵墓,方圆三十余公里。
龙洞峪口,建于群峰环锁之中,以山险关窄而著称,明时正关处只能容单骑通行。据《四镇三关志》载:龙洞峪口,“永乐年建”。11今正关处建筑仅存关口两侧的石砌城墙残址。
长城由龙洞峪向西行三华里后转南,并由转折点向北有一石墙分支。分支墙修至黑枣楼山顶,后向西南转,下山奔头拔子村岭下止。
此段城墙坍塌严重,大部分成石堆状。向南主体石砌城墙较好,至楦门子有一个大部分残坍的石砌围城。由楦门子往西过一河,有几十米石墙筑于西山崖下,由于楦门子西山陡崖峭立未筑墙。石墙由山顶起向西过烟筒山,奔遵化至天津蓟县交界处钻天缝。此段石墙据说也是修东陵时被拆。过钻天缝有一毛石墩台残址,石筑城墙由此墩台南转,墙体较好,只垛口残。遵化和蓟县长城交界于钻天缝南约四百米处,一海拔八百九十五米的高峰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四镇三关志·蓟镇形胜》,清抄本,卷2,第31页。
2.3.4.5.6.8.《四镇三关志·蓟镇形胜》,清抄本,卷2,第32页。
7.9.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中华书局1955年版,卷11,第526页。
10.11.《四镇三关志·蓟镇形胜》,清抄本,卷2,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