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长城小站
欢迎访问长城小站!!          您当前的位置:长城专题-〉《明长城考实》·点校版
明长城考实
华夏子·著 长城小站·校考
  << 上页 目录 下页 >>  

 

  卢龙县辖长城

  卢龙县位于河北省东部,青龙河下游。县东与抚宁县比邻,西隔青龙河与迁安县相望,北与青龙县以长城为界。卢龙因山而得名,据《读史方舆纪要》载:“卢龙镇,土色黑,山似龙形,即古卢龙塞。”1
  卢龙县,地势北高南低,北部长城一线为燕山山脉。卢龙商属孤竹国,战国时属燕,汉置肥如县,唐设平川。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3年)始改用今名。
  据《明史·地理志》载:卢龙县,属永平府辖县,北有桃林口关。2
  卢龙县境内所辖明长城长约四十七华里,其大致走向为:长城由抚宁邬家沟进境,过海拔六百二十一点九米西大坑山,经重峪口,又向西过青龙河桃林口水库。长城经桃林口向西北行约八华里,后向西行过尖山槐至刘家口。由刘家口向西约行三华里进入迁安县境。
  卢龙县长城现在共有敌楼七十九座,其中较好的十六座,圮残的三十八座,仅存基座或残址的二十五座。
  卢龙县长城进境至桃林口,大部分为石砌墙,坍塌严重的已成一溜石堆,仅上兴隆庄北不足百米砖墙较为完好。因这段长城建在一山谷西侧,中间低,两端高,故垛口成锯齿状。这段墙上有卢龙县人民政府立的长城保护标志。
  重峪口东面山不甚高,北横一山,关门设在山脊之上,仅可通单骑。关北二里许有一山高峰耸立,称对面山。据《永平府志》载:重峪口,关行有堡,石城,高一丈,周一里,东西各有二门,南有一门,为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所建。3原关口处筑有关门楼,于一九七六年地震时塌毁,今只存城墙上一个券拱小门。
  在重峪口至桃林口之间,梧桐峪村东北的一座较好的敌楼中,有长一米,宽七十厘米的石碑。只可辨认“万历五年”等字。桃林口关,是扼守青龙河的重要关隘,原建筑十分坚固。一九七九年卢龙县引青灌渠水利工程,在桃林口南修了一条三百四十米长的滚水坝。大坝截流后,关口及关城东侧皆浸于水中。据《永平府志》载:桃林口,关城为砖筑,高三丈六尺,周半里,南、北、西各有一门。4今关城四面均遭不同程度破坏,相对来说北墙较好。砖券拱门洞尚在,门额上嵌有石匾—方,凿迹斑斑,字迹已泯没不清;关城北墙南侧,墙壁上平镶一块砖碑,原刻有人名,今字迹不清。
  过桃林口,在青龙县水峪沟南的石砌城墙南侧,镶有高约三十厘米,宽约二十五厘米的一块小石碑,只可辨认“兵备道”三字。过此碑向西,为第十一号敌楼,除有部分塌顶外,尚属较好,内墙城砖大部分在砖背上烧制有“万历十五年德州营右部造”的字样。
  由桃林口至刘家口,长城多为石砌墙,坍塌严重。
  刘家口,东西两侧山不甚高,有砖砌的过水关楼设在山口处。平时可通行人,汛期有水由水门流入关南。今关口两侧城墙早已被拆毁,过水关楼得以保存,是因为多年来被农民盛柴草用。此关楼南、北各有六个箭窗,窗下又有瞭望扎,再下有砖砌券拱门洞,门额上有匾书“刘家口关”四字。楼东两箭窗,西一门居箭窗北。楼有梯通项,顶上有哨房已坍塌。楼内中间墙上镶有一块石碑,字迹清晰,为“万历六年岁次戊寅重建刘家口记”。
  由刘家口长城继续往西,过五个空心敌楼是卢龙和迁安交界处。
  这一带的长城原为石砌,后又用砖包面 十分坚固。今砖被拆走,碎砖狼藉于地。里面的石砌墙里有些坍塌,但很多段保存尚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中华书局1955年版,卷17,第746页。
  2.《明史·地理志》,中华书局1974年版,卷40,第900页。
  3.4.《永平府志·城池上》,清光绪二年刻本,卷32,第7页。

 

  << 上页 目录 下页 >>  

长城小站 © 版权所有 1999~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