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长城小站!!   您当前的位置:长城专题长城数据库系统长城铭刻数据库[ 登录 ]/[ 注册 ]  
 数据库首页 :: 图说长城碑刻 :: 新建 :: 搜索 :: 列表 :: 位置索引 :: 修订情况 :: 登陆
资料题名:“擦崖关”石刻门额
版本提示这是一条过期的数据,您可以查看 本页修改历史 或点此访问最新版本
客观题名
其他题名
作  者
年  代:明
地  址: 河北省,唐山市,迁西县,太平寨镇
      查看中国长城建筑数据库记载的本地区长城建筑情况
原物材质:石
原物状况
原物分类:杂刻:楹联、匾额、榜书
数  目:1 尺  寸
语  言:汉语,
内  容
擦崖关
附  注
擦崖子关。境内长城东起第1道关,西南距县城27公里,今属太平寨镇。《迁安县志》载,明洪武年间,为防御蒙古入侵,大将徐达始于此建关。关内有石城一座,高1.4丈,周317丈余。《卢龙塞略》载,该石城有西、南、北三门,城南有校场,明万历初有居民302家。《蓟州志》载:“关东八里至洪峪口(今迁安境内),西十二里至城子岭关。”其东4里曾有答摩峪关,后并入此关。《畿辅通志》载:“关北山势自西北陡落,长城缘山而下,为老边。又南百步为正关门洞,厚五丈有奇,半甃以石。凭城以守,即扼其吭。东北诸峰稍卑。关内半里为擦崖子城,四周弯曲,环绕五山之巅,四正门外辟水门四。南北濬沟,横石梁以泻山水。”《迁西县地名志》载,关名之由来源于传说中一将军曾于此落马摔下石崖擦伤。今关口有摩崖石刻,大书“擦崖子”3字。后有李姓、时姓等守边军士于此落户,至今已发展成近500人的村落。该关自明初设关即派重兵防守。《四镇三关志》载,明弘治五年(1492年)设提调驻守,并在城内建提调公署,守将隶属于太平寨路参将管辖,下辖城子岭关、洪谷口关、五重安关、白羊峪关,防地47里,中有墙台5座、空心敌台45座。白羊峪亦称“新开岭”,与洪谷口关、五重安关今属迁安。《迁西石刻》载,弘治五年(1492年)至万历十八年(1590年),守官一直为提调,到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重修城堡时守官为守备。到明崇祯十年(1637年),守官一直为守备。该关城堡自明洪武以后曾多次修缮。《迁安县志·马永传》载,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马永见关城残破,遂派一支官兵前往修筑,又增兵防守,以使关内百姓免遭战祸。《迁西石刻》载,自马永之后,又有隆庆三年(1569年)、万历十四年(1586年)、万历十八年(1590年)、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崇祯十年(1637年)7次修缮。史上发生于该关的战事有两次:一次是正德十四年(1520年),东虏犯关(见《四镇三关志》);一次是景泰年间,蒙古朵颜部聚众向明军邀赏(见《迁安县志》)。清代以后,该关口与其他关口一样,军事地位逐渐降低,守官也由守备降为把总。《迁安县志》载,清咸丰年间,该关有守军25名,至民国年间就已无兵防守了,关城逐渐圮坏。抗战时期,日军曾于城内设立据点,1944年被迫撤离。其间,抗日军民曾化其名为“山口”。城内原有一座真武庙,20世纪40年代改为学校,近年又改为村部。院内有两棵古柏,格外引人注目。2003年11月,迁西县人民政府于此设“擦崖子关”标志碑。

其他记载
迁西境内古长城
国图编号:0
图  片点击小图查看大图,点击大图隐藏大图
曾镶嵌于关下石城东门的“擦崖关”石刻门额(2007年刘汛涛摄).jpg     图片说明:曾镶嵌于关下石城东门的“擦崖关”石刻门额(2007年刘汛涛摄).jpg
图片供稿:火箭人
[在新窗口打开]  
图片说明:曾镶嵌于关下石城东门的“擦崖关”石刻门额(2007年刘汛涛摄).jpg
正在转载图片--请稍等...
图片链接

 本页修改历史 :: 编辑本资料内容 :: 编辑本资料图片 ::                  管理区: 定稿 :: 恢复到当前版本 :: 删除
 评论/讨论/留言区 :: 发表新帖 :: 刷新 :: 回到顶部
 留言总数0帖 页次:1/0 每页:20条 
 v0.1 © 2003,www.thegreatwall.com.cn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ShareAlike 1.0 Generic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