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狄的豆腐坊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2008-02-14 Thu

春节活动 — 老狄的塔之旅之18-8:云居寺不能靠近的塔和《龙藏》

长城小站是由志愿者支持的公益性网站,无固定经济来源。2012年小站台历是由各方网友赞助图片、设计、印刷精心制作的纪念品,用于小站运营经费筹款。
欢迎您购买小站台历,支持长城小站与小站博客的发展。
图1为云居寺内的佛舍利塔,塔内供奉原藏于房山天开塔地宫内的佛祖释迦牟尼的舍利。舍利于1990年6月被发现,从1991年5月19日开始,在云居寺举办“房山区天开塔出土文物精品展览”,舍利从此落户云居寺。不过要想进距离瞻仰舍利,还得付费,我没有出这份银子,所以只能在台阶下仰视了。
图2为云居寺后山上的一座佛塔,现在后山林区不开放,我也只能在山下仰视了。
图3和图4是我参与印刷的两页云居寺藏《龙藏》佛经。这样两页为一套,我一共“请”得3套(当然不给钱是不让请的)。实际上我自己真正动手参与印刷的只有1套(而且也只是印了一小部分),另一套是工作人员给印的,还有一套早已印好的成品。回家后我把印刷最差的一套留给自己(就是照片上这套,估计也就是我自己动手印刷的那套),另外两套印刷较好的都作为礼物送了人。
以下是我从《北京日报》网站上摘录的有关报道,我就是看了该报道之后才起意前往云居寺印刷佛经的。
云居寺展出《龙藏》木经版
■本报记者董少东 通讯员隗合军
在京西南千年古刹云居寺,中国惟一存世的汉字大藏经经版——《龙藏》,日前正式公开展出。
  佛教经典称“藏”,是“容纳收藏”之意。所谓“大藏”就是把一切经典汇集在一起的意思。简言之,就是佛学大丛书。云居寺展出的《龙藏》是清代惟一也是中国最后一次官刻汉字大藏经,是目前最为完整的一部汉字大藏经。
  《龙藏》共收经典1675部,集佛教传入中国1700多年译著之大成,其卷帙浩繁,堪称佛教“百科全书”。
  目前,世界上只有两部汉字大藏经的经版存世,一部是《高丽藏》,现存韩国伽耶山海印寺。一部就是我国的《龙藏》。用上等梨木雕刻而成的《龙藏》经版共7万余块,完工260余年,保存完好,至今仍能用于印刷。
  数万两白银买梨木
  《龙藏》经版历经260多年风雨能保存至今,与它优良的梨木板材是分不开的。
  进入云居寺山门,辗转几个院落,才在第五进主殿弥陀殿的南配殿找到《龙藏》展厅。一块长约1.5米、宽0.5米的木匾放置在殿正中央。整块木匾由一整块梨木制成,通体淡褐色,上面雕着两个烫金大字“龙藏”。
  云居寺景区管委会主任助理王艳华介绍,雕刻《龙藏》用的材料和这块木匾的材料一样,用的都是上等梨木。梨木木纹平直,纹理密集整齐,材质坚硬,不易变形,是用来制作雕版的上好木材。
  摆放在玻璃柜中的《龙藏》经版通体乌黑,仿佛一大块木炭,那是印刷经书时的墨迹浸染所致。但木头的纹理、当年雕刻时的刀痕在墨迹下仍清晰可见。经版采用阳刻雕法,也就是字体凸出,不过字形和行序皆为反向,每块经版长80厘米,宽30厘米,厚3.7厘米,也都是用一整块梨木雕刻而成。
  根据经版的大小揣测,制作经版的梨木直径至少在30厘米以上,而且只有最宽处的一部分木材可用。梨树质地坚密,生长非常缓慢,直径30厘米也要有五六十年树龄。而实际取材时砍掉的梨树,恐怕树龄多在百年以上。
  王艳华介绍,《龙藏》之所以称为《龙藏》,是因为它奉雍正皇帝御旨而雕刻,每卷首页又均有雕龙万岁牌。这是清代惟一也是中国最后一次官刻汉字大藏经。
梨木“惟秋冬收脂时采买锯板,方得平整不翘。”当时梨木板材的置办,成为刻藏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环节。
  因所需板片要求严格,在京师实难采买。雍正派了两位亲王到山东督办采买,每块板材出银三钱二分,但一年下来,只买到板片万余块,远不能满足需求。雍正只好下令山东督抚,将所需板材向出产梨木的各州县摊派,高价采买。
  据史料记载,当时为采买梨木,清政府计划花两万三千四百两银子,但这个数字肯定不够。王艳华说:“如果后来采买的梨木真的是用高价,耗资恐怕有数万两。”
  《龙藏》经版的雕造是一项浩繁的工程,当时设立了刻藏的组织机构“藏经馆”。该藏始刻于雍正十一年(1733年),完成于乾隆三年(1738年),共用经版79036块,历时五年之久。所以《龙藏》又称“乾隆版大藏经”。
  《龙藏》保存四异其地
  石经、纸经、木版经号称“云居寺三绝”,其中木版经所指就是《龙藏》。但与举世无双的云居寺石经和纸经相比,木版经在云居寺只保存了2000多块,大部分保存于它处。
  “云居寺把木版经作为三绝之一,是因为《龙藏》曾经全部保存于此,而且现在保存的2000多块也是《龙藏》的精华代表。”王艳华介绍。
  经版刊成后的260多年时间里,《龙藏》共在五处落脚,经历了4次搬迁。
  乾隆三年,《龙藏》经版刊成后,存于故宫武英殿。因取印不便,《龙藏》经版于乾隆后期转移到北京柏林寺存放。1949年以后,柏林寺成为了北京图书馆书库。这里也是《龙藏》落脚时间最长的一处保存地。
  “文革”期间“破四旧”,《龙藏》经版虽然并未直接破坏,但被从柏林寺西配殿置于寺外临时搭建的五间大棚之内,一层摞一层垛放,编号全被打乱。部分棚面缺砖少瓦,棚内漏雨、积水。在此期间,约有3000多块经版不同程度受到损坏。
  直至1982年,市文物局为了抢救这批珍贵文物,成立了经版搬迁领导小组。国家文物局拨专款17万元,用于《龙藏》经版搬迁。当年经版由柏林寺全部搬迁到智化寺。不过,智化寺仍不具备长期保存条件。
  1987年,《龙藏》经版运抵位于大兴的古籍印刷厂,按照传统方式印制佛经。市文物局和房山区政府商定,经版刷印后不再运回智化寺,移至云居寺存放。
  运输工作从1990年12月开始。“有个成语叫‘汗牛充栋’,我们当时搬运《龙藏》,可以说是现代化的‘汗牛充栋’。”王艳华清楚地记得,当时共动用了80辆卡车,历时将近两个月,才将全部经版运到云居寺。
  1993年,《龙藏》再次搬迁,绝大部分迁往十三陵作长期保存。不过,有2000多块经版继续保存在云居寺。其中,《龙藏》中惟一的一块整版雕画——《全佛图》留在了云居寺。这是最能体现《龙藏》雕版技艺的一块经版。
  云居寺展出的62块经版是从2000多块中选取出来的,其中就包括这块《全佛图》。记者在展览现场看到,整块经版共有佛、菩萨、罗汉、飞天等共76个形象,佛画雕工细腻,线条飘逸、细如发丝,堪称艺术绝品。
  260多年印经290余部
  一块乌黑的经版平放在桌上,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一位游客拿起圆刷蘸上墨,再小心翼翼地涂刷在经版上。然后,铺上一张宣纸,用另一柄长刷轻轻压印。揭下宣纸,一张用《龙藏》经版印刷的佛经完成了。
  在云居寺的《龙藏》展览中,游客不但能够观赏、品味,更有机会能够亲手印刷一张《龙藏》版佛经。《龙藏》刊竣至今260多年,这些经版只被整体使用过4次,印制《龙藏》不过290余部。
  乾隆三年《龙藏》刊成后,次年刷印了100部,颁赐京内外寺院。自乾隆二十七年至清末的150年间,又陆续刷印过32部。
  《龙藏》的第二次大规模刷印是1932年,南京中山陵筹建藏经楼,发起请印《龙藏》。全国各名山大刹亦随之陆续请印了22部。
1987年,文物出版社印行了78部。
  第四次大规模刷印是在1993年,北京市文物局、北京石刻博物馆、北京燕山出版社印行了60部。
  纵观这四次大规模印刷,《龙藏》不过印制了290余部经书。
  “数量虽然不多,但《龙藏》是‘佛教百科’,每一部都是大部头。”王艳华介绍,《龙藏》共收经典1675部,成书后共7240册。7万多块经版实际上每块版印制两页内容,这样算来,每部《龙藏》约有15万页。厚厚的一本《现代汉语词典》,总页数不到1800页。如果算上纸张厚薄差别,一部《龙藏》大概能有100本《现代汉语词典》的厚度。
  不过,记者也有一个疑问:早在宋代,我国就发明了活字印刷法,为什么到了清朝,反倒又用起了这种老式的整版雕版印刷法?
  王艳华解释,雕版印刷虽然比活字印刷的效率低,但其版本更容易保存。正是由于《龙藏》经版的存在,才能使我国保存下最完整的汉字大藏经。
  图为全佛图印制出的图页。
  图二:游客现场印制佛经。
  隗合军摄(《北京日报》2008年1月16日第9版《今日关注》:http://epaper.bjd.com.cn/rb/20080116/200801/t20080116_413234.htm)。









老狄于 2008-02-14 17:12:34 发表在分类:照片加文字的豆腐
(47788次点击) | 标签:  



 评论
 · 发表新帖
 留言总数0帖 页次:1/0 每页:20条 


Power by 长城小站, Ver1.0 update at 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