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历史的制高点上——评《杨家将研究·历史卷》
|
长城小站是由志愿者支持的公益性网站,无固定经济来源。2012年小站台历是由各方网友赞助图片、设计、印刷精心制作的纪念品,用于小站运营经费筹款。 欢迎您购买小站台历,支持长城小站与小站博客的发展。 |
|
站在历史的制高点上
——评《杨家将研究·历史卷》
浙江大学 包伟民
宋史名家刘子健教授在其代表作《欧阳修的治学与从政》一书的引言中曾说过:他之所以研究欧阳修,并非仅仅为了表彰某一个人,而是意在通过对欧阳修这位关键人物的研究,来了解创立了中国近千年典型的北宋盛期之历史。换言之,了解某一历史时期的绝佳视角之一,就是研究当时领一时之风骚的代表性人物。这样的代表性人物,往往既集中体现那个时代的各方面成就,也是当时种种矛盾聚焦点。因此从伟大历史人物的视角来观察,就好比站在了历史的制高点上,一览众山小。
在北宋国家的历史上,其外部环境最严重的问题就是北方契丹族辽国的军事存在,以及由于燕云十六州自五代时期落入辽国以后对中原政权国防所造成的特殊困境。与辽国的和战关系不仅是北宋国家外交的核心问题,更深刻地影响着其内政的方方面面。由此,涉及与辽国和战关系的一些代表性人物,不免也就成了整个北宋历史的核心人物,他们对于我们了解那个时代,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北宋前期抗辽名将杨业及其家族正是这样一个在宋辽和战关系史中极具代表性的人物群体,他们不仅在抵御辽军的战场上叱咤风云,为战将之典范,其生平故事更集中反映了宋廷内政的种种矛盾,因而被人们所关注,所景仰,以至到北宋中期,杨业父子的事迹就已经广为传播,“天下之士至于里儿野竖,皆能道之”[1]。到宋末元初,更出现了“杨家将”这样一个专用名词,用以指称杨业及其家族的历史人物群体。我们今天借用杨家将这一人物群体的视角,来研究宋代历史,不仅可以了解公元十一、十二世纪宋辽和战关系,军事史、政治史,还可由此涉及当时的经济史、社会史、以及民众心理史等众多层面。换言之,借由杨家将的视角来观察北宋时期的历史,我们就站在了历史的制高点上。
与此同时,一个地区的历史文化传统,虽常由物化的遗存直观地体现出来,如古建筑、古遗址等等,其实集中地保存历史文化的对象,更在于集聚了地域文化精髓的一些非物化的遗存,如民风民俗,以及由当地杰出历史人物所体现的卓然不群的人格精神与英雄气概。它们为一地民众所称颂,所仿效,所传扬,从而在不同层面影响、塑造着一地的文化精神,实为地方历史文化最为宝贵的遗产与标识。
杨业家族世为麟州(今陕西省神木县)大姓,[2] 为国御边有功,忠勇无双,历代麟州地方人士为之骄傲,而思有以光扬其精神。今有蔡向升、杜雪梅两氏更不惮烦难,集结关于杨家将研究的专文近百篇,成《杨家将研究·历史卷》论文集一书,共百万言,蔚为大观。[3] 据本人有限的知识,似此为古代历史人物研究专门集结专文,以成如此卷帙者,尚属少见,值得略为解说。
此书出版对于学术研究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汇集专文,以减省研究者搜寻之劳而已。编者将有关杨家将研究的众多专文分门别类,集结汇编,无异为学者提供了一个疏理这一论题的学术史的前提。
《杨家将研究·历史卷》一书共分三大部分:“杨家将历史文化”、“杨家将话本演义小说”、“杨家将戏剧”,最后是“附录”,收录了关于杨家将历史遗迹以及唐宋时期麟州历史的资料。这样的分类,比较清晰地反映了关于杨家将研究的重心所在。
“杨家将历史文化”研究大概是最为“切近”论题中心的内容,论文集这一部分共收录了相关专文42篇,总量不算太多,考虑到历史文献中关于杨家将记载十分有限的实际情况,现有的研究其实已经相当细化与深入,以致对一些“核心”记载再三推敲,反复解读,对一些“外围”内容多方联系,广征博引。尽管如果进一步努力,这方面也容或尚存某些拓展的余地,不过几乎所有的研究者都清楚地意识到:杨家将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有待于新史料的发掘。但新史料的发掘,可遇不可求,这是历史学科的特性所决定的。因此客观地说,从历史的层面直接研究杨家将这一论题,遇到了史料不足这个无法回避的问题。那么,我们该如何拓展关于杨家将历史文化的研究呢?
论文集的编汇给了我们一定的启示。
首先,关于杨家将这一人物群体据以存在的历史场景,我们的认识还存在着相当的不足,亟宜深入。例如关于宋辽关系、包括麟州城在内的宋辽边境历史地理、北宋的军事制度、武将群体、文武关系及其演变、北方地区的民风民俗、民族关系、乃至社会经济、人口变迁等等,都应纳入历史学家关注的视野,唯其如此,我们对上述论题的认识才有可能得到真正的提高。
其次,杨业其及家族之所以在中国历史上成为人人皆知的“杨家将”,更关键的还在于后人通过创作大量戏剧、小说等文艺作品,将他们逐步塑造出来的。这一塑过程,虽说是以北宋麟州杨氏家族人物群体的历史为基础,更多地却是后世的人们对历史的一种理解。这种理解与其说反映了历史的真实,倒不如说反映了人们的一种启盼,是当时人们社会生活的曲折映像。从这一层面讲,对“杨家将”的理解与塑造这个论题所可能涉及的内容更为广泛,也是对我们的历史解读能力的更大挑战。
论文集所收录的“杨家将话本演义小说”与“杨家将戏剧”这两个类别的专文近60篇,主要即讨论前述对“杨家将”的理解这一论题,内容颇为可观。可是相应于历代积累至今的极其大量的杨家将话本演义小说与戏剧,这一方面所留存的研究空间无疑远比前一论题为广阔。从某种程度而言,解读“杨家将”的塑造过程,可以成为我们理解民族心理史的独特视角,因此具有相当的学术意义与现实意义。
实际上,杨家将这一历史形象直至当今中国社会仍具有相当的生命力,我们从关于这一主题的文艺创作至今不断推陈出新、并能持续赢得观众关心的事实,即可获知。这或可为本人“论古知今”说的另一例证:理解民族的历史,理解当今的社会。明乎此,我们也就是在另一层面上站在了历史的制高点上。
--------------------------------------------------------------------------------
[1] 欧阳修《欧阳文忠公文集·居士集》卷二九《供备库副使杨君墓志铭》。四部丛刊初编本。
[2](元)脱脱《宋史》卷二七二《杨业传》作“杨业,并州太原人”,盖就其后来入宋时实际居住地而言,失载其原籍。参见李裕民《杨家将史事新考》,载氏著《宋史新探》,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3]《杨家将研究·历史卷》,蔡向升、杜雪梅主编,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共745页。
【作者:包伟民教授,浙江大学历史系主任。地址:杭州市浙江大學西溪校區歷史系。邮编:310028。郵址:morning199010@gmail.com。Tel: 86-571-88273301(O)。Fax: 88273291】
西部地方志与长城研究所——杨家将研究
shenmucxs于
2007-10-29 02:02:03 发表在分类:
关于站长 中
(51441次点击) |
编辑 |
删除 |
关闭匿名评论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