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人家
 大方鼎 

2006-11-15 Wed

走进你的视线

长城小站是由志愿者支持的公益性网站,无固定经济来源。2012年小站台历是由各方网友赞助图片、设计、印刷精心制作的纪念品,用于小站运营经费筹款。
欢迎您购买小站台历,支持长城小站与小站博客的发展。

立冬前夕,我和刚刚认识的一个朋友聂老师随同淑女一同到山西右玉县考察明代72城堡。行程路线是右卫镇—马营河堡—杀虎口—破虎堡—马堡—残虎堡。
进入右玉县城聂老师找来他的学生小储作向导,一听说我们此行的目的,小储立刻推荐了一位牛先生。牛先生是杀虎口人,对当地的人文历史颇有研究,由他做向导再合适不过了。汽车将我们送到右卫镇,就掉头去接牛先生。

右卫镇
右卫镇,明代为右卫城,永乐七年(1409年)设置,万历3年(1575年)砖包。初为定边卫,永乐七年始设右卫,正统后徙玉林内附。我们下车的地方是在它的东城门,瓮城还在。只是城门口两侧盖满了房子,将城门挤兑得少了昔日的威严,更显得平民化。城门整修一新,城砖新旧衔接的痕迹十分明显。城门高大雄伟,从这建筑形态来看,当年在这里的建制规格不同一般,传说清康熙帝西征曾途经这里。进入城门,我们几个便迫不及待地爬上城楼,俯瞰全镇。右卫镇地里形制基本呈四方形,周长不到十华里,东西与南北两条主干道交汇于城中心,城中居民大多集中居住在两条大道旁。南城和北城房舍后面有大片耕地,庄稼刚刚收割完,地里堆放着一垛垛玉米秸秆。我们沿着城墙由南行走,再折向西。东南段城墙尽管没有了城砖,但墙体较完好。有一根电线杆孤零零地立在城墙上,将电线的手臂伸向城里城外,城里电线的一头卧着一大群喜鹊,足有五六十只,叽叽喳喳像是在开会。聂老师吹了几下口哨,喜鹊顿时哗哗起飞,盘旋于我们头顶身旁。大的喜鹊有一尺来长,机警敏锐;小喜鹊只有巴掌大,胆怯谨慎,紧紧贴着大喜鹊,扇动着稚嫩的翅膀在低处飞翔,惊慌乱叫。也许是我们这些不速之客打搅了它们的“会议”,所有喜鹊避开我们,向远处飞去。
南面城墙有多处坍塌,城外房舍依墙体一字排开,可能怕城墙倒塌压坏房子,每家房屋后墙都空开1.5— 2米的距离。有的人家还在城墙上掏个洞,安上门作为自家的贮藏室。到了南城门,我们便从城墙上下来,绕过一片居民区,从大街进入城门。城门洞墙体嵌着两碣碑文,上面刻有当年驻扎在此地的军队集资粮款,修建右卫城的具体数目。恰在此时,牛先生来了,一番寒喧之后,由他带我们到街上转转。南街有一处临街建筑风格与西方相似,牛先生说,这里是一所教堂遗址。建筑没有国界,却有国籍,这房子看起来很小,却能反映出西方宗教文化曾在这片古老土地上的渗透。
我们一行人沿着大街向北门走去。通过十字街中心,买菜贩货,人来人往,街面显得十分窄小。北城比起南城来,人烟稀少,牛先生讲他小的时候,这条街两边店铺一间挨一间,卖啥的都有。世事沧桑,繁华落尽,如今商铺夷为平地,变为大片农田。
北城门从外观上看没有遭到人为的破坏,可是走近它,让我惨不忍睹,城门出口处的砖墙体与门洞之间有一道半米来宽的裂缝,摇摇欲坠,感觉随时就要坍倒。洞顶开裂出住着一群灰鸽子,在我的脚下是一滩鸽粪。极具戏剧性的是城门横匾上旧有的字迹用泥抹上,工整地书写着“反修”两个大字,大革文化命的历史遗迹赫然在目,我不禁会心一笑。
西城门附近房子也很少,城门作了局部修缮,门里气派,门外破烂,好像那门脸只给城里人看,或许城门外墙也很快会得到修葺的吧。街面新盖了一排仿古店铺,只是目前还没被利用起来。
离开西城门,我们又驱车来到城内东大街的右玉中学,著名的宝宁寺就坐落在学校主楼的后面。宝宁寺,俗称大寺庙。现存大殿两座,坐北朝南,始建于明弘治年间。有现存碑记考证,为清代康熙年间重修。殿宇巍峨,气势雄伟,南北两大殿在制作上并不相同,各有特色。从外形上看,北大殿面宽要比南大殿多出两间,两大殿屋顶建筑风格迥异,北殿为歇山九脊顶,南殿是悬山顶。据牛先生介绍,宝宁寺原有一幅水陆画,现保存在山西省博物馆。相传康熙帝出宫巡游至右卫地界,遇到蒙古叛匪噶尔丹大军南扰,康熙及部下被困,亏得有右卫城军队保驾,才幸免于难。康熙回朝后,将宫内一套水陆画,共136幅,赐于右卫城宝宁寺,赐名为:定边水陆神帧。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在寺内悬挂,作水陆道场用。现如今宝宁寺已无其它可观瞻的附属文物。两堵新砌的红墙把宝宁寺团团围住,北大殿门窗东倒西歪,从墙头上能窥见殿内部分柱子。宝宁寺挺立风雨四五百年,真该好好保护了。(未完待续)





大方鼎于 2006-11-15 21:10:24 发表在分类:
(51655次点击) | 标签:  



 评论
 · 发表新帖
 留言总数0帖 页次:1/0 每页:20条 


Power by 长城小站, Ver1.0 update at 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