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古人对话
 大道之不行也久矣!士不可以不宏毅,任重而道远。 

2005-06-08 Wed

破解长城定义的难题(一)、(二)

长城小站是由志愿者支持的公益性网站,无固定经济来源。2012年小站台历是由各方网友赞助图片、设计、印刷精心制作的纪念品,用于小站运营经费筹款。
欢迎您购买小站台历,支持长城小站与小站博客的发展。
破解长城定义的难题
截至目前,研究长城的专家们仍然没有能够给长城找出一个全面合理、可以得到公众认可的定义。
出现如此尴尬的局面,并非专家不用其心,并非专家不劳其力,也并非中国汉字难于描绘。
究其根源,是由于讨论长城定义必然会涉及到一些重大的原则性问题;各朝代长城相互缠绕显得复杂而多变;多种原因、多种类型,由多民族、多朝代建造的长城,不可一言以蔽之;历代损毁、史书语焉不详,使部分长城至今仍存争议,尚无法断代等等。特别是牵扯到国家、民族、疆土等问题,若稍有不慎,便会出现历史纠纷,并会引发出意想不到的责任问题。
专家们往往给出一个长城的定义,却感觉顾此失彼。定义的外延大了,一些不是长城的“长城”便会加入进来;外延小了,一些真正的长城却被抛在门外。
长年以来,专家们宥于此中而不能自拔。
因此,专家们只得在长城的著述中,对长城从某个角度、某个层面进行阐释和描绘,但大都以偏盖全。
如此一来,长城定义的版本不胜枚举。在纷繁的版本中,究竞以何为标准呢?公众只能以研究长城 “大家” 的见解,作为相对准确的版本,这似乎更具公信力。
长城定义不能出笼,而各地的“长城”却已纷纷出笼了。
本人非长城业内人士,无任何功利色彩,也没有熟悉的长城界人士。因此,门外人最大的优势就是旁观者清,敢说话,也敢于说错话。在此,本人持以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态度,对长城定义发一番议论。
一、 既然长城学是一门科学,就必须拿出长城定义
现在,研究长城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长城文物界人士称之为:长城学。既然长城是一个专门的学问,是一门科学体系,当然就一定要有关于长城的定义。迟迟没有统一的定义,这会令人疑虑顿生,就此怀疑长城学的科学性、真伪性。
近些年,学术研究之风宽松,长城爱好之风日盛,各地的“长城”纷纷涌现。一些明显不是长城的建筑,几经媒体渲染,再加上“发现者”滔滔不绝的“诡辩”,于是在民众的眼里,就俨然以长城自居,登堂入室了,个别地方乐此不疲。
本人祖籍山东平原县。战国时期,这里曾是赵国平原君的封地,因此得名。这里有一条河,旧名赵王河。当年孙膑和庞涓曾在此段河的南北两岸对峙。孙膑意图水淹庞涓,于是在河南岸筑坝垒墙。雨季到来后,其结果自然是水淹北岸。
本人二十年前曾到实地观察,南岸竟比北岸高出六、七米,当年也许会更高大。我骑自行车沿河走了二十里,仍然没有尽头,只得作罢。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出当年的气势。
这段用于军事目的、因河为险、因河为墙的堤坝,如若按照个别媒体和一些对长城持有模糊概念的人来说,这完全符合长城的要求。我是否可以鼓动当地政府申报为长城呢?当然不行,这纯属于天方夜谭。
同样,象滇东“长城”、庚子长墙、清兵大营与太平天国在长江沿线对垒时遗留的墙体等具有军事色彩的遗存,目前仍有人认为属于长城。还有在南方偏僻处发现的较长的建筑,动辄冠以“长城”之名目。
一些朝代的“壕堑”、“水长城”等军事防御体系也欲向长城范畴靠拢,令人不知所措。
据报道,东北某地一个体户,出于对长城的热爱,在家乡自费克隆长城,据说只要有经费,就一直修下去。
在湖北某市,地方政府仿制八达岭长城,在当地建长城十数公里,本人已经看到该长城的图片了。
这些当然属于假长城,但几百年以后,这些就有可能被收入长城文物的行列里去。
当前民众对长城的热情高涨,按照这种状况发展,日后完全可以设想出这样的现象:某地农民将过去防兵患、挡土匪的一些土围子自报为“长城”,以振兴本地名声。
鉴于这种混乱无序的状况,长城定义应当及早出台。
二、 一些专家对长城的定义
罗哲文先生2000年2月6日在光明日报上发表过一篇文章,题目叫《访湘西凤凰明长城》,里面有一段界定长城的话:“……我曾经给长城下过一个定义,就是它与一般城墙不同之处:一是其长度在数百里之上;二是它不封闭;三是由许多城堡、墩台、城墙等所组成的防御工程体系。”
我国文物界公认的长城三要素便源于此。
侯仁之先生从军事工程角度对长城则是这样定义的:“长城是针对相对固定的作战对象,按照统一的战略,以人工筑城方式加强与改造即定战场,而形成的一种绵亘万里,点阵结合,纵横梯次的巨型坚固设防体系。”
以上两位专家所说都很正确,但第一个定义是有针对性的,是对南方“明长城”而言的,似乎应当称为要素或是内涵更为妥贴;第二个定义很抽象,比较宏观,对大众来说,还是有些模糊。
董耀会先生在《长城学的概念、特征及分类》一文中认为:“关于长城的一些基本概念尚处于一种模糊状态,其中一个最为突出的问题是,“长城”一词至今仍没有一个准确的概念。”,“我认为,“长城”应该是由关隘、城堡、墙体、烽燧等子系统相互联系,按特定结构方式组合而成的具有防御功能作用的有机整体。”。
董先生在《万里长城纵横谈》第一编中,对长城有如下阐述:
“长城在中国历史上是作为军事斗争的产物和永久性防御工程而出现的。它是由绵延伸展的一道或多道城墙,一重或多重关堡以及沿长城密布的烽燧、道路、各种附属设施,巧妙借助天然险阻而组成的,并以城墙为线,以关隘为支撑点的点线结合、纵深梯次相贯的巨型防御体系。由于它长达千里甚至万里以上,从总体上看,是一条线式既长且大的城防,所以一般称之为长城。”。
这段话很正确,但文字太长,似乎超出了定义的范畴。罗老认为长城“其长度在数百里之上”,如果要变为“它长达千里甚至万里以上”,势必要抛弃数百公里长度的长城。如果说它是“城防”,也势必要抛弃汉代在新疆筑造的烽燧体系,这也是董先生所反对的。
中国文物研究所研究员景爱先生在《长城定义五要素》中谈到:“给长城作定义,不是哪一个人的专利权,任何人都可以给长城作定义。科学准确的定义,会被社会所采纳接受;否则自然会被抛弃。”。基于这种认识,他为长城草拟了一个定义:“长城是以土、石、砖垒筑的连续性高城墙,系古代边境御敌的军事工程。”。
他将长城定义分为五个要素,缺一不可。
1、长城是连续性高城墙
2、长城以土、石、砖垒筑
3、长城属于御敌的军事工程
4、长城修筑在边境地区
5、长城是古代建筑物
这个定义,语言简洁而流利,很符合我的心态,但还是有漏洞。它适用于世界各地,如英国的哈德良“长城”等。古代建筑材料原本就是土木砖石构成,谁也不会使用传统建造房屋的木结构去建造长城。明长城的次边,已经深入到河北南部,按照这个定义,就绝对无法自圆其说了。
以上,只是随意例举了几个定义,虽然专家们呕心沥血,但还是难有万全之计。


诗书于 2005-06-08 23:09:06 发表在分类:明边专论
(48229次点击) | 标签:  



 评论
 · 发表新帖
 留言总数0帖 页次:1/0 每页:20条 


Power by 长城小站, Ver1.0 update at 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