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长城较劲到底!
 尚方的 Weblog 

2010-03-26 Fri

河南舞钢平岭楚长城遗址发掘

长城小站是由志愿者支持的公益性网站,无固定经济来源。2012年小站台历是由各方网友赞助图片、设计、印刷精心制作的纪念品,用于小站运营经费筹款。
欢迎您购买小站台历,支持长城小站与小站博客的发展。
河南舞钢平岭楚长城遗址发掘
中国文物信息网
为配合焦(作)桐(柏)高速平顶山叶县至舞钢市段项目工程建设及河南省正在进行的楚长城资源调查,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受河南省文物局委托,2009年6~9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舞钢市平岭长城遗址焦桐高速叶县至舞钢段穿越区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此次发掘揭露面积1500平方米。依据此次发掘情况判断,舞钢市平岭长城即是古文献中记载的楚长城。通过此次发掘,首次利用具有科学发掘出土层位的遗物,断定了楚长城的年代,摸清了楚长城的结构、建造程序及筑法等,出土了东周时期的遗物有铜镞1枚、铁镂铧3件、石镰1件和少量陶片。现将有关发掘情况介绍如下:
平岭遗址位于舞钢市西北,杨庄乡五座窑行政村平岭自然村村北,杨庄乡和庙街乡分界处。遗址地表为一条土石结合的东西向土垄,当地老百姓俗称为“土龙”。土垄正位于两山之间,山谷的南北分水岭处,西端起自平岭西山东坡,东至马头崖山西北坡,中部被杨八公路(舞钢市杨庄乡至八台镇)南北穿过。此次发掘区位于平岭西山东坡和杨八公路之间。土垄所在的山谷地势自南向北则呈缓坡状上升,至土垄处达到最高,过土垄再向北则呈陡坡下降。土垄所在的山谷向北出山口即为大平原,向南则进入舞钢市西南部略呈东北—西南向的狭长盆地,盆地再向南可进入驻马店市泌阳县和南阳市方城县。遗址所在的位置军事意义十分重要。

通过此次发掘,首次确定了平岭长城的年代。此次发掘的该段长城,其顶部暴露于地表之上,而墙体南侧见有地层叠压。叠压长城墙体南侧的地层可分两层,并出有少量陶片:①层深灰色,厚约5-20厘米,所出陶片时代皆为宋元以后;②层浅灰色,厚约10-55厘米,既出有饰布纹的汉代瓦片,又出有饰细绳纹的东周时期陶片。长城墙体之下不见叠压有早期遗迹。本次发掘的大部分陶片出自长城墙体内。墙体内所出陶片大部分饰有细绳纹,个别绳纹稍粗,少量素面,可辨器型有鬲、盆、盂、杯、壶、豆、筒瓦等。此外,墙体内还出三棱状铜镞1枚、墙体上层出有铁镂铧3件。墙体内所出遗物大部分为春秋时期,少量为战国早期,未见晚于战国时期的遗物。因此,此次发掘的平岭长城年代下限不晚于战国时期。
长城墙体的结构及建造程序亦比较清晰。长城残高1.56米,南北宽约10-16.1米。部分地段见有墙体向北倒塌的现象。以TG6西壁为例,长城墙体可分6层:C①层深黄色,厚约14-20厘米;C②层黄色,厚约15-56厘米;C③浅黄色,厚约10-93厘米;C④层深红色,厚约16-88厘米;C⑤鲜红色,厚约26-74厘米;C⑥层为炭化的木棍层,厚约5-28厘米。C①-C③层土壤粘性较大,多呈块状。这三层堆积层皆呈北高南低的倾斜状。C④-C⑤层为采用当地的原生红土夯筑而成成。
本次发掘的该段长城正位于平岭西山东坡上,地势西高东低。依据地势,不同地段的长城墙体底基的处理是不一样的。发掘区西部地势较高处,则是将自然山体稍加平整后,直接在平整的地面上南北两侧各修建一条东西向的石砌墙体,形成基槽。北侧石砌墙体上下都比较规整,宽约2.25-2.35米,残高约1.15米。南侧石砌墙体下部比较规整,上部的石头已凌乱,但这些凌乱的石头存在的高度皆不超过C②层。南侧石砌墙体下部宽约1.85米,残高约74厘米。
南北两道石砌墙体形成的基槽宽约4.9米。基槽内,底部见铺垫有炭化的粗细不同的木棍。炭化木棍的摆放痕迹清晰可见,南北向放置。炭化的木棍上被红色土层叠压。红色土层可分两层。下层红土多成团状,较硬,颜色较鲜亮。上层红土则粘性大,颜色较深,软硬均匀。两层红土皆在基槽内的北侧铺垫较厚,南侧较薄。南、北石砌墙体的外侧采用夯筑的黄土作为南、北护坡。北侧护坡稍陡,南侧护坡稍缓。这种护坡较小,修建在墙基的根部,起加固石砌墙体底基的作用。
发掘区中部偏西部位的长城墙体底基则是在自然山体(即生土)上,直接挖建基槽,形成生土基槽。基槽挖建成后,再在基槽内南、北两侧,贴基槽壁修建两道石砌墙体。从发掘情况看,待石砌墙体修成后,在北侧石砌墙体的外侧(即北侧)根部,夯筑黄土修建了小型护坡,以便加固北侧石砌墙体的底基。南侧石砌墙体的石头已凌乱,且城墙上层亦直接倾斜到基槽内南边缘与当时地面相接,其南侧不见象北侧石砌墙体外侧的小型护坡。南侧石砌墙体凌乱的石头存在高度亦不超过C②层。发掘区中部偏西部位挖建的基槽,北侧深约50厘米,南侧深约25厘米,宽约8.1米。北侧石砌墙体宽度及残存的高度与发掘区西部相同。
发掘区中部长城墙体底基与中部偏西部位的底基稍有不同。发掘区中部北侧的石砌墙体比较明显,宽约1-1.5米。在长城墙体内,南侧靠边缘多见凌乱的石头,这些凌乱的石头存在的高度亦不超过C②层。据此推测,墙体南侧亦应有石砌墙体。这些凌乱的石头可能是南侧石砌墙体倒塌后形成的。发掘区中部的长城墙体底基是将自然山体稍加平整后,在地表上,先夯筑一层黄土。从发掘情况看,该黄土层残留的厚度约16-48厘米。再将该黄土层偏南侧的部分挖去,留下北侧夯筑的黄土作为活土基槽。在向下挖的时候,除了挖去了事先夯筑的黄土外,还将夯筑黄土之下的自然山体(即生土)挖去了一定深度,形成生土基槽。由于地势高低不同,向下挖的深度也不一样。南侧生土基槽深约20-35厘米。北侧生土基槽深约30-40厘米,再加上事先夯筑的黄土,北侧基槽共深约56-78厘米。基槽宽约8.1-8.6米。然后再在基槽内,贴基槽壁修建石砌墙体。北侧石砌墙体与北侧基槽壁之间则见另外填土,并进行夯筑。南侧部分地方见有南侧石砌墙体与南侧基槽壁之间亦填土,但夯筑与否,情况不明。在城墙南侧,城墙上层直接倾斜到基槽内南边缘与当时地面相接。城墙南侧不见护坡现象。南、北石砌墙体之间,最底层亦见红土层和炭化的木棍层。部分地方发现炭化木棍下的石头有被烧烤的痕迹。
发掘区东部长城墙体底基与西部稍有不同。发掘区东部的底基也是有南、北两道东西向的石砌墙体。北侧石砌墙体比较明显,宽约2米,残高约85厘米。南侧亦是在长城墙体内,靠南边缘的地带自上至下多凌乱的石头。这些石头存在高度亦不超过C②层。这些石头可能是南侧石砌墙体倒塌所致。发掘区东部由于地势较低,南、北两道石砌墙体形成的基槽内,则是先铺垫厚约40-85厘米的石头层,然后再在石头层上铺垫红土。石头层自上至下都搀有粗细、长短不同的炭化木棍。炭化的木棍粗者,直径5-6厘米,细者,直径1-2厘米。部分仅长约6厘米,部分长约1米。部分炭化木棍的横截面上,锯砍的茬痕清晰可见。底部铺垫石头层或是为了衬平地势,使自平岭西山向东延伸的坡度相对平缓一些,以利于长城墙体的修建和牢固。发掘区东部,石砌墙体北侧根部的小型护坡比较明显,而南侧部分地段存在同样的护坡,部分地段则未发现护坡。
从整个发掘区看,底基修成以后,再在红土之上夯筑数层颜色深浅不同的黄土层。从本次发掘及对周围地表残留的墙体调查看,红土之上夯筑的数层黄土紧贴北侧石砌墙体的南壁,向南呈倾斜状堆积。北侧石砌墙体贴在黄土堆积层的北侧(即外侧),随着墙体加高而加高,起加固和防御作用。南侧石砌墙体不超过各探沟的C②层。部分地段,在南侧石砌墙体的南侧,即护坡处,见有用碎石摆砌成的,北高南低的长条形附属建筑。
本次发掘的该段长城墙体系夯筑而成。夯层厚约3~7厘米。从夯窝推测,似为大块石头平夯。夯筑的石头为不带棱角的圆形石头,底部稍圜,直径约23厘米。
结合长城墙体的结构特点及年代看,该段长城是不晚于战国时期修筑的,并显示出防御北方的特点。根据《春秋左传注》、《国语?楚语》、《史记?楚世家》、《战国策?楚策》、《括地志》等文献记载看,春秋、战国时期,只有楚国在这一带修筑了防御北方的长城。尤其《水经?潕水注》更是详细描述了楚国在这一带修筑长城的分布情况:“叶东界有故城,始犫县东,至瀙水,达比阳界。南北联络数百里,号为方城,一谓之长城云。”犨县县治在今平顶山市鲁山县东南张官营镇前城村。潕水即为流经平顶山市叶县东境的甘江河。瀙水是发源于驻马店市泌阳县的南汝河。比阳,学界说法不一,一说今驻马店市泌阳县,一说今南阳市唐河县。从目前调查情况看,楚长城自平顶山市鲁山县与叶县交界处,向东南经叶县南境,过叶县东境的甘江河(潕水河)两岸,沿平顶山市叶县和南阳市方城县交界处向东延伸,再经平顶山市叶县、舞钢市和南阳市方城县交界处,进入舞钢境内,经过本次发掘的平岭遗址,再向东南经过舞钢境内的石漫滩水库,折转向南进入驻马店市境内。此线路与《水经?潕水注》的记载大体一致。此次发掘的舞钢市平岭长城正是该线路上的一段。因此,本次发掘的长城遗迹有可能就是楚“方城”,即楚国长城。
本次发掘的舞钢平岭长城遗址亦有可能是楚长城上的一处关口遗址。平岭长城遗址西有平岭西山,东有马头崖山。东、西两山之间的山谷弧线的最低点有杨八公路自南向北穿过。平岭长城西端沿平岭西山东坡向东延伸,至本次发掘区东部的T2905和T3005开始明显向南折拐,直至杨八公路西边缘。东端自马头崖山西北坡而下,向北延伸200米左右后,折转向西,在将至杨八公路时亦向南折转,直至杨八公路东边缘。自北向南看,平岭长城在杨八公路东西两侧形成了一个向南凸的夹角。此次发掘的同时,还在杨八公路西侧,长城墙体南约50米处,发现近百平方米的古代文化堆积层。目前,该文化堆积层虽然时代不明,但至少说明了平岭长城夹角处,杨八公路一带自古至今都是人类活动的频繁区域。目前,杨八公路仍是舞钢市西部唯一一条纵贯南北的通道。文献研究和考古发掘表明,楚国修筑长城以后,势力继续向北扩展,长城以外亦长期属其势力范围。楚长城不可能将南北交通完全阻隔,长城上必有多处关口。平岭楚长城在杨八公路东西两侧形成的夹角是有意修筑的,或为长城内外的通道所在。平岭长城遗址可能为楚长城上的一处关口遗址。
古代文献有关楚长城的修筑年代、分布情况及结构等记载,多为片言只语。加之楚长城时代较早,且其特点又有别于后世长城,很多地段漫灭殆尽,残存的也只有土垄或石埂。断定年代及摸清结构对于寻找和甄别何为楚长城显得极为重要。通过本次发掘,首次以考古发掘的形式将楚长城的结构及建造程序展现给世人,并用科学发掘出土的遗物断定了楚长城的年代。这在楚长城研究上还是第一次。这对于推动楚长城研究乃至楚文化研究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发掘单位: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执笔:李一丕、杨树刚、孙清远、李洪涛 摄影:祝贺、王蔚波)

河南舞钢平岭楚长城遗址发掘


尚方于 2010-03-26 17:55:02 发表在分类:早期长城
(49522次点击) | 标签:  



 评论
 · 发表新帖
 留言总数0帖 页次:1/0 每页:20条 


Power by 长城小站, Ver1.0 update at 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