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修长城》专题策划-①:紫荆关虎皮墙争议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大修长城》专题策划-①:紫荆关虎皮墙争议
(《燕赵都市报》2004-05-23 10:19:15)
“五一”长假之后,《北京青年报》的一篇报道,使位于保定市易县境内的紫荆关长城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报道称:5月5日,当长城志愿者们路过紫荆关长城时,发现工人正用凿子和钎子拆除原有砖包墙体,有一段主要墙体竟被重修成了“虎皮墙”。志愿者们认为,“这样对待古城墙,与其说是维修,不如说是破坏。”
日前,记者前往易县紫荆关长城修复施工现场,对事件进行了详细的调查。
据了解,紫荆关长城一期维修工程开始于2003年3月,包括水门内侧以东以南的残破城墙,已经被修成了崭新的虎皮墙。2003年11月份,紫荆关长城一期修复工程在通过省文物局阶段验收时,省文物局有关专家就曾指出,一期工程存在虎皮墙的勾缝颜色过白,反差较大,勾缝不均匀等小毛病。现在正在施工的是二期修复工程,这其中的部分城墙也要被修成虎皮墙。
修成虎皮墙有没有错
据5月5日路过紫荆关的长城志愿者老普介绍说:“我们考察孟良城经过紫荆关时,发现在紫荆关东侧内石墙,约40米长的砖包城墙被修成了由水泥和石块构成的花石墙(虎皮墙),十分刺眼。我所了解的长城砌成这种虎皮墙的样子,可以说是绝无仅有。修成虎皮墙不仅违反了文物修旧如旧的原则,而且这段虎皮墙与原有的景观和环境也格格不入。”
针对修旧没能如旧的质疑,易县文物保管所的所长张洪印解释说:“紫荆关长城始建于战国时代,当时是夯土结构。南北朝及唐宋时期紫荆关长城屡有修复,各朝各代修复时使用的材料也不一样。现在我们看到的紫荆关长城,主体是明朝万历年间修复而成的,当时紫荆关的关城外侧通体使用条石,内侧墙体以虎皮墙为主。这次修复工程的方案是比照明长城的标准而制定的。恢复成虎皮墙是专家们都通过的,我们就按这个办。”
张洪印进一步解释:“修旧如旧是五十年代提出的文物修复原则,但是到底应该参照哪个朝代的旧,可谓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你是恢复到唐朝、还是恢复到万历年间,还是恢复到民国年间。虎皮墙并不是‘新’而是更旧的旧。修旧如旧的原则是对的,但是在古建筑修复中,人们的观念也在发生变化。由于经费的制约和对坚固耐用的考虑,不少古建筑原来的木质廊柱现在就采用了混凝土结构,外观涂以漆料,效果也不错。”
是补砌虎皮墙还是拆了重建
在紫荆关长城的修复施工现场记者看到,施工人员正在紧张施工,有的在搬运石块,有的在砌墙抹灰。原来由毛石和碎砖砌成的旧虎皮墙已经被完全拆除,而修建成了焕然一新宛如农家小院的虎皮墙。
张洪印说:“由于年久失修,紫荆关长城的一些墙体开始坍塌,虎皮墙上自然生长了好些树。这次修复,我们做的工作就是把原来由碎砖和毛石组成的虎皮墙拆掉,刨掉虎皮墙上自然生长的树,把虎皮墙复原。这段用毛石和碎砖的墙体连泥都没,就应该拆掉,否则若干年甚至一两年就可能有塌毁,再抢救就晚了,所以拆掉以后用虎皮墙复原是对的。”
负责紫荆关长城维修施工的省古建研究所主任刘清波,还指着由中国文物研究所研究完成的紫荆关长城修复设计图上的文字让记者看:“用块石补砌原有虎皮墙面”、“清除墙上小树、杂草、用石块剔补修葺虎皮石墙面。”
刘清波还向记者解释了拆除旧虎皮墙重建的原因:“已经拆的这部分虎皮墙也是后砌的,不是最早的虎皮墙,经过这么长时间,城墙进水之后外鼓得非常厉害,已经都不坚固了。咱们修文物有个原则,就是尽量保证原来的构件能不动的就不动,但是如果实在是不坚固了,再保留下去等于是给以后留下了隐患,国家投资修一次尽量把它修得坚固一些。”
虽然在中国文物研究所研究完成的紫荆关长城修复设计图上,确实有“用块石补砌原有虎皮墙面”和“清除墙上小树、杂草、用石块剔补修葺虎皮石墙面”的文字。但是,补砌原有虎皮墙面,是不是就意味着要完全拆掉原有的虎皮墙面,重新修砌新的虎皮墙面呢?这一点张洪印解释不清,刘清波也解释不清。
长城古墙砖真的非拆不可吗
在中国文物研究所设计的紫荆关长城维修方案上,记者看到了如下的字样:“城墙砖面所剩无几,多风化残缺严重,除局部剔补维修外须根据墙芯裸露范围,按原砖尺寸补充包砌完整;凡夹砌在条石墙和毛石墙中的砖墙,要如数保存好,因为它是更为早期的长城的遗存和见证,能展示的可在局部设法展示。”
针对北京媒体报道中提到施工人员拆除砖墙造成破坏的说法,负责施工的河北古建园林工程公司的负责人宫世凯解释说:“我们确实拆除过一些墙砖,这是因为墙体上自然生长了一些树木,有些树木的生长期已经达到了二三十年,根茎多在一米以上,将墙体上的砖石拱得凹凸不平。如果不清除这些树木和根须,墙体就会继续遭到破坏。而要清除这些树木就必须拆除部分墙砖。”
记者在施工现场确实看到了不少从城墙上拆下来的古墙砖。虽然宫世凯告诉记者这些墙砖还将用于修复工程,而中国长城学会的老普却认为,从‘施工’现场来看,这些有600年历史的旧砖是不会再用了,尽管有些还比较完整—————用凿子这种工具也可分析出来,城墙所负载的历史信息正在消失。”
真是严格按专家设计施工吗
易县文物保管所所长张洪印说:“我从事文物工作25年了,我认为此次紫荆关长城的维修方案设计比较合理。此次维修工程是经国家文物局批复的保养性维修工程。维修设计方案是由中国文物研究所研究完成的。设计方案的核心专家是中国文物文物研究所古建保护中心主任、高级工程师张之平。为了很好地完成设计任务,张先生从1992年起就多次前来紫荆关现场测绘。我相信在这个基础上设计出来的方案比较合理。”
既然认为中国文物研究所设计的维修方案权威合理,那么在具体施工过程中,又是否真的按照专家的设计施工了呢?记者看到,在中国文物研究所设计的维修方案中这样概述:严格遵守不改变文物现状的原则,尽可能多地保持此段城墙的历史风貌和自身特点;尽可能多地保持其真实性,即现存长城包括历代维修的所有内容。维修的目的是为了排除现存的险情,为了保护和展示长城的历史、军事、文化价值。在维修中,必须尊重和尽量利用原有材料,能不动的尽量不动,修复措施及使用新材料完全是为了保护和加固补强原结构,所修复的部分也是为了保证城墙的安全。
而在省古建研究所的施工说明中,记者却看到这样的字样:毛石墙拆砌,现存毛石墙为后期修砌,因年久、墙体松散、变形、局部塌陷,已失去了承挡墙芯重量及连接墙芯的作用。首先拆除旧毛石墙至原有基础,对拆除能用的旧毛石进行清洗、分类、码放,以备后用。
针对两份文件中的不吻合之处,负责施工的河北古建园林公司负责人刘清波解释说:“当时勘察的时候,张之平确实说一期工程和正在修建的二期工程的毛石墙可以不拆。可是维修的时候一看,里面都散着呢,拆这的时候外面都鼓起来了,里面都是散添的毛石,连灰都没有,没咬合着,前面鼓着的推不进去,这样的话过个十几二十年就可能坍塌,于是我们去年施工的时候就把它拆了。中国文物研究所的方案很笼统,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我们做了细微的修改。”
相关链接: 紫荆关长城
紫荆关长城位于保定易县西北45公里处太行山北段的紫荆岭上,始建于战国时代,秦汉时称上谷关,宋金时称金坡关,后因岭上紫荆盛开,改名紫荆关,同居庸关、倒马关统称为“内三关”。整个紫荆关关城以真武山为中心,城墙依山起伏,向四外延伸,外围墙西到犀牛山顶,东至孤松树梁,南到南天门,北临拒马河,自古就是华北平原的重要门户之一,属兵家必争之地。据历史上统计,紫荆关长城战事频繁,在这里发生过的战争达140多次,是古时北京的重要防线。紫荆关也是可以与山海关、嘉峪关并称的历史最悠久的名关之一,1993年被确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紫荆关长城的外墙通体料石和大城套小城这两个特点,在全国各地的长城里独一无二。
本报记者 赵永兵
沧海一粟,长城一砖
本帖由 长城一砖 于2004-11-21 13:55:08发表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相关文章]
[相关文章]
● 《大修长城》专题策划-①:紫荆关虎皮墙争议 【长城一砖】2004-11-21 13:55:08 [2026] (7K)
○ 紫荆关已经开始收费了 【随手】2004-11-21 18:20:19 [2294] (6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