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首页 :: 发新帖 :: 刷新 :: 小站首页 :: 登录/注册

香港紫荆杂志《万里长城,亘古奇观》,总结得不错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看哪位有心人可用在啥地方


万里长城,亘古奇观


中国的万里长城,在“世界文化遗产”的珠串中,堪称最光彩夺目的一颗。

长城十万里

“万里长城万里长”。其实,这是虚指。据近年考察测算,历代所筑长城之长,累计达十万余华里。今天作为万里长城依据和形象存在的明代长城,为12,700余华里。由于建造年代距今最近,材料、结构、质量等更优于前代,保存也好于前代。明朝初年为防止元朝旧部卷土重来,开国大将徐达在洪武元年(一三六八年),奉命修筑长城。当时多因袭北魏、北齐、隋旧长城,但地近北京段视为重点,改土垣为石墙,并特别重视关隘设防。明中叶为防御不断侵犯京都的瓦刺、鞑靼,继续修筑长城,构成以延绥、宁夏、固原、甘肃、大同、宣府、山西、蓟州、辽东“九镇”为轴心,“东起鸭绿,西抵嘉峪,绵延万里,分地守御”的长城防御工程体系。明代后期,又对这个工程体系进行维修、加固、改造、扩建,其中甘肃镇内的改建、重建工程规模最大,并将该段防线自黄河沿岸北移三百余里。明长城至今保存较好的,乃是山海关、八达岭以西地段,特别是戚继光重修的八达岭东西一带更为完整。

长城三千年

人们常把长城同秦始皇联系在一起,事实上长城首创发明不是秦始皇,而是战国时期的诸侯。秦始皇修筑长城一方面因袭、利用战国赵、燕、秦等列强所修的旧城,使之联成为能够统一使用、指挥的防御工程;另一方面,扩建新城,与旧城联接,最终成为“延袤万余里”的秦长城。

长城的军事防御体系

长城是时代的产物,确实成为许多朝代的铜墙铁壁,符合当时的国情。明长城作为一个完备的军事防御体系,主要包括∶一是中央军事统率部门或由皇帝指定的军机部门直接掌管,实际上由皇帝亲自控制。二是在长城沿线设军事管辖区,即“九镇”或“九边”的建制,使之成为长城防务的轴心和据点。三是各镇内的险关、要塞又分设路、所,在镇的指挥下驻兵防守。四是沿线和城墙内外设堡作为长城防务的基本单位,堡内设烽火装置和士兵守卫。五是设置烽火台,专供及时传递信息与报警之用。六是城墙顶上设敌台或敌楼,相当于今之哨所。
长城整体的结构与构件可分为∶一是城墙。长城的主体建筑,多呈梯形结构,高多在七米以上,宽约六米余,里侧设券门,即拱门,门内有砖石马道通墙顶。二是墙台。城墙上每隔适当距离建一凸出墙外的台子,外砌垛口,以便于守城兵卒瞄准侵敌,从侧面进行攻击,平时可供巡逻守兵遮风挡雨之用。三是敌台。即骑墙而立的墩台。台高出墙面,供戍卒居住并储存武器弹药,为戚继光所首创。四是烽火台。多在城墙两侧附近独立而矗,或紧靠长城,或向远延伸,或向内联通京城,或与邻近郡县、关隘、镇守相关联,或与长城联体,或独立而处。台内还需储存柴草,遇有敌情,夜间放火名之为烽,白昼燃烟,名之曰燧。五是城、堡、障、堠等等,或处于长城附近,彼此联成一体,或远离长城,两者遥相呼应,其作用与烽火台既相似又有区别,主要供驻兵和报警之用,均属长城建筑的组成部分。六是关、塞、隘、口。为长城至关重要的据点与依托,也是军民往来出入的通道。明长城的关、塞、隘、口,是以城墙串将起来的颗颗明珠,其中号称“第一”的有“天下第一关”的山海关、“第一名山压蓟东”的盘山黄崖关、“九关第一”的居庸关、“天下九塞,雁门为首”的雁门关、“畿南第一雄关”的紫荆关、“雄关万二”此“为首”的娘子关、“天下第一雄关”的嘉峪关。

“爱我中华,修我长城”

认识与评价长城的内涵与价值,历史上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战国起,经秦汉以至明代。长城在这两千多年内,统治当局只强调“树兹万世策,安此亿兆生”的重要性,;文人墨客则到处指责“秦皇筑城何太愚”;平民百姓更是痛诉筑城的残酷。
第二阶段为清代,特别是“康乾盛世”期间,原有长城远离国界,长城的军事功能消失殆尽。以康熙为代表的政治家、思想家对长城采取批判态度,但同时看到长城这个伟大的历史工程在失去固有功能之后,仍然可以为祖国山河增添壮丽,启迪后人。
第三阶段为近现代,特别是最近半个多世纪,国内外对长城的认识有了新的飞跃。爱国志士林则徐、魏源等人笔下的嘉峪关是“缭垣斜压陇云低”,“谁道崤函千古险,回头只见一丸泥”;居庸关则“春草绿如秦塞界,桃花红过汉封疆”。改良派领袖康有为登万里长城时则说“且勿却胡论功绩,英雄造事令人惊”。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则在《建国方略》中全面论述万里长城的伟大功绩,称之为“古无其匹,为世界独一之奇观”,长城“之有功于后世,实与大禹治水等”。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则把长城视为奋斗目标∶“不到长城非好汉”,并把长城同黄河、秦晋高原并列,彼此构成为“分外妖娆”、“欲与天公试比高”的北国风光,因而“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更亲笔题词∶“爱我中华,修我长城。”把长城和中华联结在一起,把维修保护长城作为“爱我中华”的爱国行为。随着中华民族的复兴,长城已经成为中国的象征。


本贴最后一次由大鹰修改于2004-03-01 00:36:14


其疾如风,其徐如林,
侵掠如火,不动如山,
难知如阴,动如雷震。

新浪微博:http://weibo.com/1833963193
本帖由 大鹰2004-03-01 00:33:53发表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 [] (无内容)

www.thegreatwall.com.cn 提供支持    版本:greatwallv2.0.0
Time: 0.2986478805542 Se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