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站的骄傲--梦寐上关行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表状]
小站的骄傲--梦寐上关行
在着手写这篇短文的时候,我想到一首铿锵威武的军乐曲--《将士的骄傲》。若问将士为何骄傲,自然是卫国为民,建功立业。在寻找长城的旅途中,我们也是忠勇将士,是否也骄傲走一回?2月14日,我和察哈尔的关沟行走,就是志愿者长歌中新小节。之所以说是“小站的骄傲”是因为我们在没有任何背景资料的情况下,甚至连老照片的片名都没有,凭我们在山间岩石中的翻腾攀越,凭我们对长城的信念和理解以及专业知识,为关沟上关确认了迄今唯一的历史资料照片。这对解释上关关城的真实图像,分析上关,八达岭,居庸关变迁举足轻重。
实际上,2月8日年初二,我和长风等曾经关沟行走,有了一些新想法。但是日关沟中北风萧烈,极其寒冷,以至于回京就严重感冒在身。将近一周才有好转,于是13日,又在小站上发了关沟考察的帖子。重点想到察哈尔在07年7月上贴的一张老照片,主体是一座比较完整的关门,后面一道墙体横贯山腰。关门和墙体均为石筑,砖砌垛口相当完好。但是关门几乎被洪水冲积的土石迂塞。13日晚我和老察就这幅老照片进行了长时间细致的讨论。
普:那张片子的来源,片名?
察:记得是随手的一批片子中扫描的。
普:有说明吗?地点?
察:没有,在原来的硬盘里,要找找再说。
普:不会是居庸关,居庸关有云台,要宽阔的多。
察:但是还是要想象关沟,只有关沟有那些大石头。
普:关沟的几个关口已经被研究的很透了,照片上的关门。
察;......
普:河谷中那几道人工设置石头你怎么理解?
察:应该是阻挡洪水和泥石流作用的。
普:有意思,但是更不利于马车通行了。
察:肯定是人工建造的。
普:因为山上的墙体,肯定是长城。
察:对啊,但是墙体好像在关后面,什么关系?
普:这是难解的问题和线索。
察:左边好像有园型,是个小门?
普:放大了看边缘不清,不像是门。
......
通过讨论,察哈尔决定与我同行,14日晨7时,按时出发。
9时7分到达居庸关,我们在略有雷同的地点拍摄了照片,虽然有雷同的地方,但是如预先所料,居庸关比老照片上要宽阔得多。更严谨的否定票是远景的山势不能严格符合。另一方面,居庸关的墙体结构与老照片一致,这增强了我们在关沟内寻找老照片地点的希望。
从居庸关北上到达上关,关于居庸关,上关,八达岭的变迁足可以写一本专著,也依然有争鸣讨论的余地。现在在整个关沟地区,八达岭,居庸关两个著名旅游区的声名大大掩盖了上关的存在。只有细心的人才会留意到三堡北西山上的两道残墙和烽火台遗迹,那就是上关城留下的全部。在上关地区我的本意是比较另外一张标称“南口”,有两道残墙的老照片。我们停车后,稍有观察,立即发现了两项重要“物证”,一是从关口位置北望,远山走势与老照片完全符合;二是老照片上的墙体亦然存在,只不过遮掩在树木中。尽管由于铁路和高速路的修建地貌大大改变,但上两者都是不可复制的“铁证”,我和老察一阵狂喜,一个结论产生:
无名老照片上的关口是上关!
同时现场观察解释了老照片上关门和墙体的关系:上关小城在接近关口处是南北两道墙体,相应分别连接南北两座关门。老照片上表现的主要是南关门和北墙体,所以墙体在北侧,而不直接和南关门相连。照片上的墙体应该连接上关北关门,但在照片上表现不出来。
继续分析老照片的拍摄时间,应该是1870年到1907年之间。再往前照相术没有传入中国,而随后修建京张铁路,老路就在关门右侧(东)通过,肯定被损毁了。
老照片非常清晰,而一直以来对上关的沿革分析众说纷纭,主要靠文字辨析,缺乏影象。所以老照片地点上关的确认对关沟地区长城体系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我和老察在现场都很振奋,我们自豪骄傲,我们是长城人。仅从通过前人老照片复现著名长城关口来说,我们已经有了平型关,山海关,冷口关,罗文峪关,古北口关,黄花城关,八达岭关,紫荆关,浮图峪关,插箭岭关,等等,2008年2月14日这串长长的名录又要加上上关,历史将记住这一页。
图一:地点不详的长城老照片,推测1870-1907拍摄
图二:与图一对应的上关现状,2008年2月14日拍摄
图三:居庸关局部
图四:上关西山长城墙体
老普2008年2月15日
http://image.hnol.net/200504/laobing/17/2.wma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