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首页 :: 发新帖 :: 刷新 :: 小站首页 :: 登录/注册

明代吴王口敌台刻划文字再判断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二千零四年十一休假期间,我随老普、村长、随手、闷闷等人前往吴王口探查,在“茨字十六号台”发现有刻划文字。返回后,我发帖分析文字内容。现重读当时帖子,发现漏洞百出。因此,今日重新对该文字再作判断。
吴王口为明代内长城隘口,坐于河北省阜平县西部山区。此地为冀、晋交界处,周边群山环绕、沟壑纵横、峰峦相叠。由吴王口向东沿大川出山,可达河北平原地区。
该地有一条大沟自吴王口始,弯曲四十余里,可由东南向西北进入山西灵丘县。
沿沟底内行,两旁山崖耸峙相向,陡峭异常,崖壁几尽直角,高度在五六十米至百米不等。沟内较窄处仅三四十米,一条山溪与小路在沟底并行,幽静异常。此沟当地人习惯称之为“川”。
进入沟口二里许,转弯处有敌楼一座,路边依山矗立。该楼明代编号为“茨字十六号台”,当地人称其为“下台楼”。再向口内转行一里许,山腰处仍有敌楼一座,明代编号为“茨字十五号台”,当地人称之为“上台楼”。两座敌楼式样均为空心敌楼,前、后错落而建,互为犄角之势。
“茨字十六号台”南立面下部基础条石上,刻划有文字。中央部位刻有刻有行书“小蓬莱”三字,每字斗大,落款为“孔闻诗题”。西侧又有几竖行小字。现将几竖行文字做一简要判断,以期抛砖引玉。
全文如下:
明崇祯甲戌奴酋内犯寇茨
沟我兵奋勇歼奴殆尽奴
拼死夺竹帛口而出诚哉
我岗我陵我泉我池矣仲
秋九日井陉兵备道阙里
孔闻诗识 吴王口管总杨天受(或文)造
根据上文,断句如下:
“明崇祯甲戌,奴酋内犯寇茨沟,我兵奋勇歼奴殆尽,奴拼死夺竹帛口而出。诚哉,我岗!我陵!我泉!我池矣!仲秋九日,井陉兵备道,阙里孔闻诗识,吴王口管总杨天受造”。
以上文字应当属于记事性质。现需要对成文时间和文字内容做一番理解。
一、 成文时间
朱由检是明代最后一帝,庙号思宗,年号崇祯。思宗于戊辰年登基,即西元1628年。甲戌年为崇祯七年,即西元1634年。
仲一般理解为二。农历七、八、九三个月为秋季,仲秋就是将秋季平分,为秋季的第二月。 因此成文时间为1634年农历8月9日。
二、文内名词解释
茨沟:吴王口西北约四十里有茨沟营,驻扎有官军负责周边防务。此地归属茨沟营管辖,因此,敌楼编号以茨字为始。
竹帛口:明代茨沟营管辖的一处隘口,在神堂堡附近。
奴:明代,虏专指蒙古人,而奴专指女真人,也称女直。自万历年间开始,女真人不断攻打明朝,在《明实录》等各种史书中,奴字大量出现。奴酋就是率队的军官、首领。
岗、陵、泉、池:岗即山岗,陵应为陵墓,泉即水,池即城。明代山陵专指明陵寝,即现在的十三陵。明代建立内长城,目的单一,就是防守陵寝和北京。陵寝代表祖宗,北京又是大明的中心。因此,驱除清兵后,孔闻诗自豪地发出了保卫山河的赞叹。
三、当时形势
万历四十四年(西元1616年),女真人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后改为清)。自此不断骚扰、攻打明朝。天启二年(西元1622年),辽东大部陷落,军民涌入关内,奸细混杂其中,清兵开始入犯边墙以内。崇祯十七年(西元1644年),清兵入关,夺取李闯政权。而在清兵破山海之前,已多次侵入京畿,并曾攻至北京城下。崇祯时期较大规模有三次:崇祯二年、崇祯七年和崇祯九年。
据《明实录》载:崇祯二年“冬十月戊寅,清兵入大安口,分入龙井口,又分入马兰谷。十一月丙戌,清兵围遵化。十一月辛卯,清兵将西越蓟州,崇焕引兵西拒之,攻蓟州,取玉田、三河、香河、顺义诸县,十一月庚子,清兵大至(北京)十一月丁未,清兵攻南城”。
据《明实录》载:“崇祯七年七月癸巳(西元1634年),京师戒严,清兵屯膳房堡沙岭,往阳和。七月戊戌,清兵四略永宁。命保定巡抚丁魁楚移驻紫荆关,山西巡抚戴恩君移雁门关,总督陈洪范移驻居庸关。闰八月乙丑,清兵出塞归,计驻宣大逾五旬”。
《明季北略·清兵入关》第一百二十九条亦载:“甲戌七月七日辛卯,入大同、张家口。初八日壬辰,入保安、怀来。初九日癸巳,京师戒严。十三日丁酉,围宣府,屯天寿山。十四戊戌,驰入永宁。十六日庚子,围大同左卫,破保安州,杀知州阎生斗。已酉,至朔州,围浑源州。八月丙辰,破代州,分道进:东至繁峙,中至八角,西至三岔,入崞、代,陷灵丘县。闰八月辛未,攻保定竹帛口,杀千总张修身,攻宣府万全左卫,乃出塞。”
根据上述史料,吴王口官军与奴酋的战事,是在七月下旬或八月上旬与清兵发生的。于是,八月就有了“茨字十六号台”的刻划文字。
四、“孔闻诗识”
识,可理解为标识、标记、表识,较为随意,并未立碑。孔闻诗其人将此次战斗用文字扼要叙述、赞叹一番。
孔闻诗何人?
孔闻诗,孔子六十二代嫡孙,官方认可,孔氏家谱也赫然在目。该人天启二年(西元1622年)进士。崇祯元年(1628年),孔闻诗曾条上八事,受皇帝嘉纳。后任命为井陉兵备副使。卒于崇祯十六年(西元1643年)。
鲁襄公二十二年,孔子生,随母迁居鲁城阙里。哀公十六年,孔子卒于阙里,葬于城北。孔庙建于阙里。因此,我们便可以理解阙里孔闻诗识的意思了。

吴王口发生战事,孔闻诗时任井陉兵备副使。战事结束后,孔亲到现场慰问、激励,并赞美此处可比蓬莱仙境,提笔写下上述文字,由吴王口管总刻划在敌楼基础条石之上。  
图片:
1、 下台楼远景
2、 敌楼刻写文字处



本贴最后一次由诗书修改于2006-12-11 00:07:29

本贴最后一次由诗书修改于2006-12-11 20:40:18

img_file=/photo/upload/2006/12/11656971340.jpg

img_file=/photo/upload/2006/12/11656971341.jpg



本帖由 诗书2006-12-10 04:45:34发表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本帖由 野人老J2006-12-11 13:00:32发表


好!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敬佩!敬佩!



本帖由 火箭人2006-12-11 10:02:19发表


《明季北略·192条清兵入关》也有较详记载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甲戌七月七日辛卯,入大同、张家口。初八日壬辰,入保安、怀来。初九日癸巳,京师戒严。十三日丁酉,围宣府,屯天寿山。十四戊戌,驰入永宁。十六日庚子,围大同左卫,破保安州,杀知州阎生斗。已酉,至朔州,围浑源州。八月丙辰,破代州,分道进:东至繁峙,中至八角,西至三岔,入崞、代,陷灵丘县。闰八月辛未,攻保定竹帛口,杀千总张修身,攻宣府万全左卫,乃出塞。”

1634年,应该说并非普通的一年,是年,不仅对明、清兴亡沉浮,而且对蒙古族的历史轨迹,均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试想一想,为什么后金军不是从山海关蓟镇那里攻破长城直取京师;而是舍近求远,绕道张家口、大同再侵入长城劫掠京畿地区?其实这是深谋远虑的战略家皇太极一石两鸟的大手笔:一则清剿沿长城北部的蒙古最后一个可汗—察哈尔的残余势力;一则对明军进行火力侦察为逐鹿中原做一次实战演练。
此役,皇太极收降了察哈尔余部,林丹汗在逃跑后身亡,蒙古其他各部也纷纷来降;同时大掠宣、大、朔、代各州,缴获无数子女玉帛及辎重,进一步增强了后金军战胜明军的自信心。此役,后金结束了成吉思汗以来君临蒙古族延续了四百二十八年(1206--1534)的统治历史,统一了明长城以北的漠南蒙古各部,为全力大举征明解除了后顾之忧。
次年二月,多尔衮在收降林丹汗儿子额哲时,得到元朝的传国玉玺“制诰之宝”。
四月,皇太极在女真人和蒙古各部的推戴下,改国号为大清,去汗称皇帝。
九年后,即1644年四月,清军又趁吴三桂要报夺妻之仇的天赐良机,在吴三桂的导引下长驱直入,从此江山易主,清室多年入主中原的梦想提前成真。
吴王口长城的这处石刻文字,作为这次重大战役的历史见证物也更显弥足珍贵。



本帖由 禾麦豆2006-12-10 23:12:37发表


不错不错,你这个资料更详细!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我这里只有攻克保定的资料,很简略,因此没敢引用。你这里灵丘、竹帛口都提到了,真是及时。更证明了是与清兵发生战事。
我能否将你提供的史料引用,同时注明是由你提供的呢?

本贴最后一次由诗书修改于2006-12-11 00:01:25



本帖由 诗书2006-12-10 23:55:16发表


可以引用,提供人不必注明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资料多些文章会更有说服力,清太宗实录卷20也有部分记载,有皇太极对此役后的一番感慨。



本帖由 禾麦豆2006-12-11 08:42:50发表


小看法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断句的后半部分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
“明崇祯甲戌,奴酋内犯寇茨沟,我兵奋勇歼奴殆尽,奴拼死夺竹帛口而出。诚哉,我岗!我陵!我泉!我池矣!仲秋九日,井陉兵备道关里孔闻诗识,吴王口管总杨天受造”。
其中“井陉兵备道关里孔闻诗识”是一句。“井陉兵备道”是官名,“关里孔闻诗识”中的“关里”是地名。比如“南阳诸葛”、“博陵崔护”等。

本贴最后一次由随手修改于2006-12-10 09:58:50



本帖由 随手2006-12-10 09:57:17发表


仔细琢磨了一下,现这样理解就不会错了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随手提的没错,应当是:关里孔闻诗。我们知道,古人在题字落款时,习惯是写籍贯、姓名。如朝阳随手,海淀诗书,五台山弘一等。因此,关里应当是籍贯。
孔闻诗为孔子六十二代孙,籍贯应当是曲阜孔闻诗。而关里孔闻诗的身份太特殊,究竟关里在哪里?我忽然想到:襄公二十二年,孔子生,随母迁居鲁城阙里街。哀公十六年,孔子卒于阙里街,葬于城北。孔庙建于阙里街。
因此,孔子后人应当以阙里为籍贯。
由于条石上字迹模糊,關、闕字形大致相同,现定为阙里是最合理的解释。
我现在立即修改帖子,多谢随手!



本帖由 诗书2006-12-10 13:49:16发表


且慢,以街为籍贯似乎牵强,还可从容计较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另外“奴酋内犯寇茨沟,我兵奋勇歼奴殆尽奴”中的“奴酋”若指女真首领,则此刻字直指后来的清朝统治层,显然是在大明角度弘颂对女真作战胜利。则在清大兴文字狱的时候,字刻何以幸免,研究出来更为全面。



本帖由 老普2006-12-10 14:14:14发表


街字是我加上去的,古籍中全部写为阙里,无街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孔庙在阙里,孔后外出自然冠以阙里孔某。孔闻诗是官府认可的、嫡传六十二代孙,而非旁支。孔氏家谱里我也查了,没错。

本贴最后一次由诗书修改于2006-12-10 14:21:44



本帖由 诗书2006-12-10 14:17:09发表


阙里街确实有之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但未清楚其他孔子后人题词字时如何自称,可比照一下。



本帖由 老普2006-12-10 14:20:07发表


你说的另一个问题: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则在清大兴文字狱的时候,字刻何以幸免,研究出来更为全面。
这个问题太大了,超出了我的范围,我也无力研究。
10年前我去厦门,在山上最高点看到两块纪念阵亡将士的石碑很有意思一块是清兵收复台湾时,郑成功部下浴血奋战抗击清兵的碑。
另一块是清兵在福建马尾等地抗击西洋人阵亡的将士碑。
两块碑相距顶多十米,不曾被毁。我想,当初文字狱时,可能只牵扯几个案子,后来被夸大了,感觉是全中国的恐怖。



本帖由 诗书2006-12-10 14:34:07发表


哈哈,你说的这些不就是研究吗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16号台德克孜显系当时官员即兴之作,并非定例,除了刻字本身,不可能有其他直接档案纪录。所有合理猜测,比附等都算研究。



本帖由 老普2006-12-10 14:43:35发表


你说的没错。没有立碑,乃随意之作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本帖由 诗书2006-12-10 14:47:48发表


诗书真是急智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本帖由 福贵2006-12-10 14:10:59发表


随同志的提示太好了,我又有了新的想法!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由于文字实在太模糊,难以辨认,有几个字是根据形状和上下句大致判断出来的。现在我对于关里再重新认识一下,马上会有新发现。



本帖由 诗书2006-12-10 13:13:24发表


又一篇好文,献花一支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没搞一张拓片?那石面肯定不好上纸,如人手多的话还能搞



本帖由 积雪庐2006-12-10 08:48:54发表


请看这帮人在偷偷摸摸干吗哪?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img_file=/photo/upload/2006/12/11657306210.jpg

img_file=/photo/upload/2006/12/11657306211.jpg



本帖由 诗书2006-12-10 14:03:41发表


好象有点手忙脚乱,一定是不好上纸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本帖由 积雪庐2006-12-13 07:41:11发表


献花一支 ...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img_file=/photo/upload/2006/12/11657118220.jpg



本帖由 积雪庐2006-12-10 08:50:22发表


道关里三字....?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本帖由 福贵2006-12-10 07:03:00发表


井陉兵备道是没错的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真保镇相当于河北或保定军区,真保镇总兵相当于兵团级或正军级。下设兵备道若干,其中有井陉兵备道。孔的职务相当于副军级或正师级。那个官总估计是个营职,茨沟营大概是团的建制。



本帖由 诗书2006-12-10 14:15:13发表



www.thegreatwall.com.cn 提供支持    版本:greatwallv2.0.0
Time: 0.014176845550537 Se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