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代吴王口敌台刻划文字再判断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表状]
二千零四年十一休假期间,我随老普、村长、随手、闷闷等人前往吴王口探查,在“茨字十六号台”发现有刻划文字。返回后,我发帖分析文字内容。现重读当时帖子,发现漏洞百出。因此,今日重新对该文字再作判断。
吴王口为明代内长城隘口,坐于河北省阜平县西部山区。此地为冀、晋交界处,周边群山环绕、沟壑纵横、峰峦相叠。由吴王口向东沿大川出山,可达河北平原地区。
该地有一条大沟自吴王口始,弯曲四十余里,可由东南向西北进入山西灵丘县。
沿沟底内行,两旁山崖耸峙相向,陡峭异常,崖壁几尽直角,高度在五六十米至百米不等。沟内较窄处仅三四十米,一条山溪与小路在沟底并行,幽静异常。此沟当地人习惯称之为“川”。
进入沟口二里许,转弯处有敌楼一座,路边依山矗立。该楼明代编号为“茨字十六号台”,当地人称其为“下台楼”。再向口内转行一里许,山腰处仍有敌楼一座,明代编号为“茨字十五号台”,当地人称之为“上台楼”。两座敌楼式样均为空心敌楼,前、后错落而建,互为犄角之势。
“茨字十六号台”南立面下部基础条石上,刻划有文字。中央部位刻有刻有行书“小蓬莱”三字,每字斗大,落款为“孔闻诗题”。西侧又有几竖行小字。现将几竖行文字做一简要判断,以期抛砖引玉。
全文如下:
明崇祯甲戌奴酋内犯寇茨
沟我兵奋勇歼奴殆尽奴
拼死夺竹帛口而出诚哉
我岗我陵我泉我池矣仲
秋九日井陉兵备道阙里
孔闻诗识 吴王口管总杨天受(或文)造
根据上文,断句如下:
“明崇祯甲戌,奴酋内犯寇茨沟,我兵奋勇歼奴殆尽,奴拼死夺竹帛口而出。诚哉,我岗!我陵!我泉!我池矣!仲秋九日,井陉兵备道,阙里孔闻诗识,吴王口管总杨天受造”。
以上文字应当属于记事性质。现需要对成文时间和文字内容做一番理解。
一、 成文时间
朱由检是明代最后一帝,庙号思宗,年号崇祯。思宗于戊辰年登基,即西元1628年。甲戌年为崇祯七年,即西元1634年。
仲一般理解为二。农历七、八、九三个月为秋季,仲秋就是将秋季平分,为秋季的第二月。 因此成文时间为1634年农历8月9日。
二、文内名词解释
茨沟:吴王口西北约四十里有茨沟营,驻扎有官军负责周边防务。此地归属茨沟营管辖,因此,敌楼编号以茨字为始。
竹帛口:明代茨沟营管辖的一处隘口,在神堂堡附近。
奴:明代,虏专指蒙古人,而奴专指女真人,也称女直。自万历年间开始,女真人不断攻打明朝,在《明实录》等各种史书中,奴字大量出现。奴酋就是率队的军官、首领。
岗、陵、泉、池:岗即山岗,陵应为陵墓,泉即水,池即城。明代山陵专指明陵寝,即现在的十三陵。明代建立内长城,目的单一,就是防守陵寝和北京。陵寝代表祖宗,北京又是大明的中心。因此,驱除清兵后,孔闻诗自豪地发出了保卫山河的赞叹。
三、当时形势
万历四十四年(西元1616年),女真人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后改为清)。自此不断骚扰、攻打明朝。天启二年(西元1622年),辽东大部陷落,军民涌入关内,奸细混杂其中,清兵开始入犯边墙以内。崇祯十七年(西元1644年),清兵入关,夺取李闯政权。而在清兵破山海之前,已多次侵入京畿,并曾攻至北京城下。崇祯时期较大规模有三次:崇祯二年、崇祯七年和崇祯九年。
据《明实录》载:崇祯二年“冬十月戊寅,清兵入大安口,分入龙井口,又分入马兰谷。十一月丙戌,清兵围遵化。十一月辛卯,清兵将西越蓟州,崇焕引兵西拒之,攻蓟州,取玉田、三河、香河、顺义诸县,十一月庚子,清兵大至(北京)十一月丁未,清兵攻南城”。
据《明实录》载:“崇祯七年七月癸巳(西元1634年),京师戒严,清兵屯膳房堡沙岭,往阳和。七月戊戌,清兵四略永宁。命保定巡抚丁魁楚移驻紫荆关,山西巡抚戴恩君移雁门关,总督陈洪范移驻居庸关。闰八月乙丑,清兵出塞归,计驻宣大逾五旬”。
《明季北略·清兵入关》第一百二十九条亦载:“甲戌七月七日辛卯,入大同、张家口。初八日壬辰,入保安、怀来。初九日癸巳,京师戒严。十三日丁酉,围宣府,屯天寿山。十四戊戌,驰入永宁。十六日庚子,围大同左卫,破保安州,杀知州阎生斗。已酉,至朔州,围浑源州。八月丙辰,破代州,分道进:东至繁峙,中至八角,西至三岔,入崞、代,陷灵丘县。闰八月辛未,攻保定竹帛口,杀千总张修身,攻宣府万全左卫,乃出塞。”
根据上述史料,吴王口官军与奴酋的战事,是在七月下旬或八月上旬与清兵发生的。于是,八月就有了“茨字十六号台”的刻划文字。
四、“孔闻诗识”
识,可理解为标识、标记、表识,较为随意,并未立碑。孔闻诗其人将此次战斗用文字扼要叙述、赞叹一番。
孔闻诗何人?
孔闻诗,孔子六十二代嫡孙,官方认可,孔氏家谱也赫然在目。该人天启二年(西元1622年)进士。崇祯元年(1628年),孔闻诗曾条上八事,受皇帝嘉纳。后任命为井陉兵备副使。卒于崇祯十六年(西元1643年)。
鲁襄公二十二年,孔子生,随母迁居鲁城阙里。哀公十六年,孔子卒于阙里,葬于城北。孔庙建于阙里。因此,我们便可以理解阙里孔闻诗识的意思了。
吴王口发生战事,孔闻诗时任井陉兵备副使。战事结束后,孔亲到现场慰问、激励,并赞美此处可比蓬莱仙境,提笔写下上述文字,由吴王口管总刻划在敌楼基础条石之上。
图片:
1、 下台楼远景
2、 敌楼刻写文字处
本贴最后一次由诗书修改于2006-12-11 00:07:29
本贴最后一次由诗书修改于2006-12-11 20:40:18
img_file=/photo/upload/2006/12/11656971340.jpg
 img_file=/photo/upload/2006/12/11656971341.jpg

大道之不行也久矣!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本帖由 诗书 于2006-12-10 04:45:34发表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表状]
[相关文章]
● 明代吴王口敌台刻划文字再判断 【诗书】2006-12-10 04:45:34 [4181] (5K)
○ 好 【野人老J】2006-12-11 13:00:32 [2308] (无内容)
○ 好! 【火箭人】2006-12-11 10:02:19 [2270] (12)
○ 《明季北略·192条清兵入关》也有较详记载 【禾麦豆】2006-12-10 23:12:37 [2283] (2K)
■ 不错不错,你这个资料更详细! 【诗书】2006-12-10 23:55:16 [2315] (166)
■ 可以引用,提供人不必注明 【禾麦豆】2006-12-11 08:42:50 [2302] (82)
○ 小看法 【随手】2006-12-10 09:57:17 [2266] (327)
■ 仔细琢磨了一下,现这样理解就不会错了 【诗书】2006-12-10 13:49:16 [2338] (472)
■ 且慢,以街为籍贯似乎牵强,还可从容计较 【老普】2006-12-10 14:14:14 [2372] (190)
■ 街字是我加上去的,古籍中全部写为阙里,无街 【诗书】2006-12-10 14:17:09 [2340] (110)
■ 阙里街确实有之 【老普】2006-12-10 14:20:07 [2299] (52)
■ 你说的另一个问题: 【诗书】2006-12-10 14:34:07 [2307] (380)
■ 哈哈,你说的这些不就是研究吗 【老普】2006-12-10 14:43:35 [2299] (114)
■ 你说的没错。没有立碑,乃随意之作 【诗书】2006-12-10 14:47:48 [2383] (无内容)
■ 诗书真是急智 【福贵】2006-12-10 14:10:59 [2410] (无内容)
■ 随同志的提示太好了,我又有了新的想法! 【诗书】2006-12-10 13:13:24 [2267] (118)
○ 又一篇好文,献花一支 【积雪庐】2006-12-10 08:48:54 [2438] (52)
■ 请看这帮人在偷偷摸摸干吗哪? 【诗书】2006-12-10 14:03:41 [2311] (无内容)
■ 好象有点手忙脚乱,一定是不好上纸 【积雪庐】2006-12-13 07:41:11 [2279] (无内容)
■ 献花一支 ... 【积雪庐】2006-12-10 08:50:22 [2273] (无内容)
○ 道关里三字....? 【福贵】2006-12-10 07:03:00 [2617] (无内容)
■ 井陉兵备道是没错的 【诗书】2006-12-10 14:15:13 [2367] (17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