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首页 :: 发新帖 :: 刷新 :: 小站首页 :: 登录/注册

《千里走轻骑·再闯水草地》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再闯水草地
——《千里走轻骑》续
双石


去年五一,兄弟和队友们成功完成了毛尔盖——色地——班佑的草地穿越行动。那次行动让队友们狠狠得意和高兴了一把,在摩友界也传得沸沸扬扬。兄弟自然也很得意,决意再为队友们当一回“革命领路人”,把打了好久主意的红二、四方面军穿越草地的部分路线概略克隆一回,再一次让“主意”变成心满意足的现实。
兄弟这次选择的穿越草地的路线是从阿坝的麦尔玛开始,经贾诺到瓦切,尔后穿过日干乔大沼泽(其实现在已经干涸),直抵草地的东北头的班佑。这条路线在许多长征略图上存在,而兄弟却存有诸多疑虑——在兄弟目前所见过的各种原始历史文献和资料中,都没有发现过相关证据。关于红二、四方面军穿越草地的具体而又详细的路线,各种史书和资料上都写得极为概略,而且各说不一,估计这与当年草地人迹罕至难以在地图上标注和找到参照有关。
兄弟所了解的红军穿越草地的情况大体这样的:
第一次穿越草地:时间是1935年8月~9月,中央红军红一、三军团和红四方面军红四、红三十军组成右路军,从毛尔盖出发,分左右两路,分别经屈锦桥、色地和洞亚恰、后河(年朵坝),穿过年朵坝沼泽,直抵班佑;而红四方面军主力和中央红军红五、九军团则组成左路军,从阿坝-查理寺-箭步塘(亦称甲本塘,现为贾诺牧场二分场)出发,经日柯,过嗄曲河、阿木柯河,经麦洼、色地,过年朵坝沼泽,循右路军路线直抵班佑。
不过左路军这条路线实际上并没有走通,他们到了嗄曲河边即折返阿坝-查理寺-箭步塘地区,尔后便开始南下;而与此同时右路军中的红四、红三十军也从班佑、巴西地区原路折返,回到毛尔盖地区,尔后也开始南下。
第二次穿越草地:时间是1936年6~7月,红二、四方面在甘孜会师后再次就北进方针达成共识,尔后再次穿越草地。目前从有关文献资料中得以确证的路线大致为:
右路:经马尔康、卓克基地区北上,翻亚克夏雪山进至黑水一带筹粮,尔后沿毛尔盖河进至毛尔盖地区,沿年前第一次时北上时右路军路线穿越草地至年朵坝(后河),再经松甘驿道进入包座河谷并由此进至求吉、巴西地区;
中路:从道孚、炉霍地区北上,由壤塘、安坝,经查理寺,渡嘎曲河至上壤口,再循龙日,阿衣果木康(雀儿登)进至麦拖岗、色地一带至年朵坝(后河),沿松甘驿道进入包座河谷并由此进至求吉、巴西地区;
左路:从甘孜、色达出发,经西倾寺(今西穷),在青海班玛、九治南部地区及甘肃玛曲的齐哈玛一带筹粮,尔后集结于阿坝,经麦尔码——贾诺——箭步塘,渡嗄曲河后沿瓦切、麦洼、色地及平行路线进至年朵坝(后河),尔后沿松甘驿道进入包座河谷并由此进至求吉、巴西地区。
兄弟目前最为困惑的问题是:左路部队究竟有没有队伍从瓦切直接穿越日干乔大沼泽奔班佑而去?很遗憾,迄至目前为止,兄弟还没有发现有比较过硬的证据来对这个问题作出证实或否定的回答。根据已掌握的回忆史料和文献,至少左路部队中的红二方面军全部,以及张国焘、朱德所率总部和红三十军等左路部队基本上是与中路路队平行东进通过草地的。而目前已知的左、中、右三路部队通过草地的路线都指向一个共同的终点:年朵坝(后河)——三路大军都是这里结束了草地行程进入了松甘驿道的。而一年前第一次北上时,红军右路军部队经过年朵坝时却未敢擅入这条河谷,其原因就是当时国民党军胡宗南部已占领松藩——上、下包座一线,红军不得不冒险从草地绕行班佑、巴西,以北出甘南。
不管红军是不是过了日干乔沼泽,兄弟也决定与队友们去作一次穿越尝试。
这次报名参加穿越的队员共有16人。队长唐皓,教练王旭,队友叶光伟、胡旭辉、陈建、兄弟我等16名队员。张林等驾车作为救助车队殿后。从阵容上看,这次出行规模既或不算空前,也属较大一档。正因为如此,兄弟才十分担忧:这回出行人多势众,还有队友搭载美眉,车型也不统一,甚至还有最不适合越野的“太子车”,如此庞杂的一支队伍要完成这次穿越行动好象有点玄乎……
不过老爷们儿既然已经放出话来了,那就是硬着头皮也得闯他一闯了!
五月一日晨,车队从成都出发。

露营之夜:穷家当难抵风寒

按兄弟的预定计划,5月1日的宿营地点是阿坝,总行程509公里。
然而五一大假是全国人民的“旅游黄金周”,路上出行的车辆实在太多,车队行进速度不太理想,中午时分才摆脱九环线上的车流,由汶川分道上了理县、红原、阿坝的道路。这条道对兄弟等来说非常熟悉,车速稍见起色。14时左右,车队进入理县。
这理县原名理番,大概是这个名字含有蔑视兄弟民族之嫌,解放后更为理县。县城所在地原名为杂谷垴,当年红四方面军夺取威州(今汶川)后,总部曾进驻此间,尔后又翻越虹桥雪山去懋功(今小金)与会合翻越夹金山而来的中央红军。据有关回忆,当年中央派出慰问团来此间慰问红四方面军官兵时,还出现过许多不愉快的事件——那时中央红军转战万里,十分疲惫,减员也很严重,把这一切瞅在眼里的“张主席”也就生出了许多别的心思。
因为鹧鸪山已建有隧道直接搭上了马尔康到刷经寺的公路,车队这回也不再忍受山上遮天蔽日的飞扬尘土和土路颠簸,很轻松愉快地就下山到了去刷经寺的路口。在路口小憩时执勤的警察叔叔问我们哪里去,队友们很牛B地回答是到阿坝穿越草地。警察叔叔开玩笑说你们这是要走张国焘路线呀!兄弟一听当即正色回答:张国焘只是一个人儿,红四方面军可是一批人一代人哩!再说后来不是还有贺龙任弼时的红二方面军么?他们走过的路,难道就不是红星照耀的征程?……
由于被九环线上的车流所迟滞,兄弟等在刷经寺填饱肚子出来已是下午15时左右,看来当天赶到阿坝有点玄乎。于是“组织”决定在查真梁子南侧的草原上搭帐篷露营。露营是件很浪漫的事情车队出行也经常这样,“组织”这么一决定当然人人都很喜欢。然而这回露营的季节却好象有点超前,夜晚傍着阿木柯河的明朗月色点着篝火的确很富有诗意,可是一钻进睡袋半夜里却时时被冻醒过来,原来各位穷摩友的装备实在是过于寒酸,难以适应五月里高原之夜的凛冽寒气……
好容易挨过漫漫长夜,一大早起来,车上都结满了厚厚的霜。不过还好的是一大早就是阳光明媚,一会儿功夫帐篷就被晒干。队友们简单吃了些干粮,整顿好行装,又继续向阿坝开进。

阿依拉山:这也是红军走过的地方

从露营地向北不远(N 32°17′55.1″;E 102°39′06″),就是查真梁子。
查真梁子海拔高度有4325米,说起来也是一座雪山,但垭口高度却只有3900多米(N 32°20′17.5″;E 102°26′42.6″)。查真梁子及其由此一连串向东延绵的山包,实际上是黄河水系与长江水系的分水岭,岭南岭北的河流流向截然不同。翻过查真梁子,实际上就已经进入了水草地——当然现在交通大大的发展了,沼泽干涸了,草地也萎缩了,很多地方也有了公路,很多草地路已不成其为草地路,对于兄弟等摩托一族来说,挑战性也就大为降低了。
查真梁子现在路况相当不错,跟前几年兄弟等在冰雪中挣扎的状况已不可同日而语。
下得梁子不远就是龙日牧场,这个地方原称“上壤口”,实际也就是去阿坝和红原的分岔口。第一次北上时张国焘、朱德等带领的左路军部队就是从四寨——龙日——安曲一带去了阿坝,实际上这也是这位“张主席”分裂活动的开始。张去阿坝的理由是“筹粮”,其实真正的意图是不愿与中央一起北出甘南。按说当年的“张主席”也是一位出自北大名校学历甚高的“高素质人材”,智商肯定也不低,可惜因个人利欲所囿,竟然在此后一年多时间里置革命大势与客观环境于不顾,迭出昏招,几致断送了一支当时最具实力的红色劲旅。
中央红军主力单独北上一年后,“张主席”在南下行动屡屡碰壁之后又辗转于康北,在与贺龙、任弼时所率红二、六军团会师后不得不再次穿越草地,踏上他一年前斥之为“右倾逃跑”的北上路线。那时节徐向前、陈昌浩所率中纵队过了嘎曲河后就是由这个“上壤口”经龙日去了色地、麦拖岗,尔后经年朵坝上了松甘驿道。不过说实话兄弟迄今也没闹明白当年徐总为什么要带队伍作这样的绕行——这样要多走不少的草地沼泽路。而根据已知文献档案分析,中纵队原拟通过草地的路线要经过毛尔盖——可能与筹粮有关,徐、陈等可能是在过了嘎曲河由上壤口、龙日向毛尔盖前进途中,才酌情改变去毛尔盖的原路线,而直接经色地去了松甘驿道……
这条道也在兄弟等穿越和考据草地长征路线的庞大计划之内,不过是时间表上位置稍后一点。
从分岔口去阿坝要翻越阿依拉山,这也是一座海拔4 095米的雪山(垭口高度3900余米),现在的道路都是修得极好的柏油马路,由此间直到阿坝一线,实际上也是水草地的西分界线(线东是水草地,线西为“干草地”)。因为此间已是高原高差很小,跟查真梁子一样摩托跑起来不象过夹金山那么吃力,而且山脊平缓并不险峻,兄弟等很快就冲上垭口开始下山。
从阿依拉山一下山不远就是查理寺,这在阿坝地区是很有名的一座寺院,当年张国焘、朱德等率红军总部曾在此驻节,红军左纵队和中纵队也曾在此间筹粮,前前后后的时间加起来可能有两个月以上,寺院也向红军捐助过不少粮草。而红兄弟等到达时寺院好象正有法事,寺前广场上挤满了来朝佛的藏族群众,见到兄弟等都转着经轮嘴里还念念叨叨,那语句兄弟等虽然听不明白却也知道释放的肯定是一番善意……
不过兄弟在查理寺找来找去也没找到什么革命纪念的碑记或标识,这让兄弟很是有点不解。阿坝地区也好,查理寺也好,在红二、四方面军甘孜会师后再次北上的行动中是个很重要的节点呀!兄弟揣摸,从客观而言,可能是红四方面军过境时因为筹粮问题跟藏民和寺院的关系搞得不太好,主观来说,是不是因“错误路线”而刻意忽视忽略了这一段同是红星照耀的征程呢?……
过了查理寺再往前十来公里就是麦尔玛,在这里有一条平整砂石路向东分岔可去贾柯、唐克,这也是兄弟等这次拟穿越草地的起点。因为现在已有公路可通贾诺,所以至少有50公里行程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穿越草地”,兄弟等次日的行程应该说是非常宽裕。
麦尔玛到阿坝县城也就30公里左右,车队进城时也才15时左右。

有先有后:红军能过我们也能过!

如今的阿坝县城在一片坝子上,房屋建筑很具特色,平顶,低矮,整整齐齐象军营一般。从高处望去就好象是一片缩微景观。据方家考证这一片地区的藏人都是西藏阿里人的后裔,民居民风与阿里有诸多相近之处,而“阿坝”这一名握悉已有1200年以上的历史,翻译成汉语的意思大概是“阿里人居住”或“阿里人开发”或干脆就是“阿里属地”。据说唐贞观年间这一片地域是松赞干布与唐军大战的旧战场,唐军吃了败仗才有后来“文成公主”那段“和亲”的故事。比如兄弟等要去的贾诺牧场,要再沿贾曲河南行18公里,就有个叫做“甲本塘”的“二分场”——红军长征时曾译作“箭步塘”,这个地名翻译成汉语就是“十万汉军坝”,意思是曾有十万汉军在这儿跟松赞干布的吐蕃军队打过一场大仗……
这个鲜为人知的“箭步塘”在长征中也是一个重要节点,在红军两次北上的往来电文中经常出现,朱德、张国焘等率红四方面军总部曾两次在此驻节,但在现如今的大多数地图地难以找到,兄弟曾为在地图上给这个节点定位伤透了脑筋,后来还是在地摊上找到一本八十年代中期的《阿坝县地名录》上才确定了其位置。
可惜因时日所限,我们这次行程不能经过那里。
1936年7月红二、四方面军会师后北上之时,这上、中、下阿坝一线实际上就是左、中路部队穿越水草地的起始线,而左路部队许世友的骑兵师和红二、六军团一部在青海班玛、久治及甘肃玛曲的齐哈玛等地筹粮后也在这一线与主力会合,开始草地行军。据许世友将军回忆,骑兵师筹粮前有3500人马,筹粮路上跟各类藏骑武装打了大大小小72仗,陆续筹得了两三万头牛羊和大批粮食送给过草地的部队,任务完成最后只剩下200余人马(估计大部分人员押送牛羊而陆续返回)……
这个代价不小,但筹得的粮草却保证主力顺利穿越草地进抵包座。
这一天里程不长道路良好车队收了个早工,进城后大家很快找到住处大家就开始在城里到处游荡,而兄弟更操心的则是明天穿越草地的路线。乘吃饭的功夫兄弟向旁边的藏族朋友打探可否不经去唐克的公路而直接过草地去瓦切?而被询者纷纷摇头说去不得去不得。兄弟说那当年红军又是怎么过去的哩?藏民们说红军是走路你们是骑车!兄弟呵呵一笑:那岂不是我们比红军更有理由更有条件过去了?藏民们一听又是摇头摇头再摇头……
仍不死心的兄弟又去找阿坝州每县都有的骑警队,他们在草原上到处驰骋肯定哪个角落都去晃荡过。然而进得城关派出所一打听才知道,骑警队因节日值勤已全体出动,这又让兄弟十分懊恼。还好的是派出所一位年轻的警官建议我们到了贾诺再去找派出所的同志求助,他们那里的牧民如今有摩托车不少,肯定会有人知道能不能走通……
兄弟谢过警官回到住处,虽然信息仍未打探确实但兄弟心中已经开始有数:这一片地域都是草地和一些山丘,海拔虽高地势却并不险峻,昔日的沼泽又大多已经干涸,拥有了摩托的牧民们既或是为了贸易和交流的方便,也要为自己的现代化座骑在草地上蹚一条路出来,而绝不会傻呵呵地象外地客一样只会走公路绕行。这种事情城里人很难了解只有当地有了这般需求的人才会明了!出门在外向人询问路线一般都不能超过被询者居处五十公里以外,这个经验屡试不爽实际上已成了车队的共识……
于是兄弟放心睡了一个好觉。
次日早上,队友们整顿好行装,一起上路朝贾诺奔去。
去贾诺的路虽然都是砂石土路,但却很平整往来车辆也少,而且路途中都是草地,景色十分壮美,一路走走停停玩玩耍耍兄弟等中午时分就到了贾诺。一到贾诺兄弟马上就打探去瓦切的草地路线,结果的确是不出兄弟所料:这里的牧民已经在草地上蹚出了一条去瓦切的摩托路,而且大致就是70年前红军走过的道。兄弟很高兴当下便与一名叫“青真”的牧民谈定向导的事儿,而派出所一位警官还特意上来嘱咐“有了困难找警察”,遇上麻烦及时给他打电话求助,相较于上一次过草地的尴尬,这让兄弟等不由地不生出十二分的感动来。
13时30分左右,车队在向导青真带领下进入草地。

再过草地:兄弟一夜唱完了几年的歌

兄弟在图上测过,从贾诺到瓦切的直线距离约为38公里。但真过草地显然不能走直线,这个教训去年车队穿越毛尔盖到色地的草地时兄弟等已有体验。面对茫茫无际的草地人最直接最本能的反应就是取捷径直奔目标,其实这是一个极大的误区而且很可能会成为致命的误区。草地看似平坦一望无际当间却暗藏着不少陷阱,沼泽虽然干涸了但纵横交错的沟壑就象一张罗网,要一不留神儿被网了进去,进退失据不说,要再因参照物太少定不准方向,人就要开始进入六神无主状态了……
而且这次穿越行动车太杂,人太多,要有了问题,“组织”和兄弟也很难担戴。
然而这次行动真个如有神助,出乎意料的顺利。
首先是天气良好,晴空万里,然后是路线远比去年五一那次更为容易,大部分路段搭载有美眉的队友连车都没下,就连那辆兄弟最担心的“太子车”也牛皮哄哄地在草地中山丘上冲来冲去;再有就是没有特别艰难的路段。队友们一般都是傍着山脚山腰绕来绕去,然后在比较平坦安全的地带冲过山丘与山丘之间的草地……
至下午16时30分左右,车队越过了这段草地,进抵瓦切以南数公里的嗄曲河畔。从贾诺出发算起,整个行程不到70公里。而据兄弟考究,再次北上的红二、四方面军,可能有部队在这附近渡过嗄曲河去了瓦切,这一点贾诺藏民们的说法与阿坝州编的《红军长征过阿坝革命文化史资料》中的略图一致,而且也合乎常理。不过据兄弟的经验,许多地方的老百姓容易把解放军和红军混为一谈,更何况大家语言不通交流起来障碍很大,且省内各州县对红军长征过境路线略图本来就有诸多错讹,故此说还很难说就是铁证,兄弟也只好暂时将其归入存疑路线一档。
兄弟目前可以确认的嘎曲河红军渡口应该有两个,但实际上也很概略:这两个渡口一个应该在日柯-阿木附近,一个在更上游的安曲以南龙日以北的某个河段。不过那里现在否有便桥过河兄弟等尚未获得确切信息,而这时队友们心中可能已经闻到了瓦切的黄河鱼香,于是兄弟等就近从这里一座钢筋水泥拱桥上跨过了嘎曲河奔瓦切而去。
至于那两个渡口的考究和相应穿越路线,也只好留待下次了。
到了瓦切时间还早,大家好好地饱餐了一顿久违了的黄河鱼。

兄弟原计划有从瓦切穿越草地去班佑的内容,但考虑到这次出行新队员多且车型不一,从瓦切直接去班佑的路线情况也不清楚,而既或是穿越成功到了班佑,返回时又不得不经过正在翻修拓宽挖得稀烂的若松公路……
于是兄弟向“组织”请示后决定这回见好就收,在瓦切休整一夜后尽快由原路返程。
瓦切以北不远处有队友陈建一位亲友开的“藏家乐”,这里紧傍着清沏的嘎曲河是一长串漂亮的蒙古包,环境十分优雅,在帐篷中安排好住宿后大家好象还是意犹未尽,又跟一帮藏家美眉帅哥扯开喉咙唱起歌开起了晚会,好客的主人还在嘎曲河现捞起一条鲤鱼烹作一道鲜美的佳肴以为助兴,大家载歌载舞一直折腾到夜半时分。就连兄弟这种五音不全的“沙家浜”嗓子也极为难得地高歌了几曲《红军会师歌》、《马赛曲》、《当兵就要当红军》,队友们还打趣说“老记这回是把几年的歌凑在一晚上唱完了”……
这次回程走的是回头路,在车队远行的记录里,这种情况并不多见。


img_file=/photo/upload/2006/05/11487431430.jpg



本帖由 TwoStones2006-05-27 23:19:03发表


佩服佩服,送花!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本帖由 长啸2006-05-29 14:52:20发表


好活动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草地果然都干涸了,这才几十年啊。。。



本帖由 随手2006-05-29 09:52:46发表


原来没有想过,后来转念: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哪里会有这末多人自发地去重走长征路呢?
这必须是艰苦的、真正越野的、不作秀的,
(我们单位共青团组织40天重走长征路,纯粹公费轻松游山玩水)
在今天的社会里,很难,

要把这些极其具有性格的人聚拢起来,
对他们说服,使之产生兴趣,并坚持下来,
不断走“革命长征路”,
一路还要自我教育、受到教育,
更有路线设计、后勤补给、历史典故、处理突发问题、组织工作,
还要不断鼓动、打气和宣传。
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这种活动后面,
必然有一两位不动摇的革命“中坚分子”,
双石确实不容易,并且做到了!



本帖由 大鹰2006-05-29 18:18:04发表


长征,永恒的精神财富1936-2006(zt)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之际,许多人都想沿着当年红军长征的路走一走,亲身感受长征的艰辛和伟大。在这支“圆梦”的队伍中,还有一些引人瞩目的外国朋友。

  据报载:在北京工作的英国学者、历史学博士李爱德与同胞马普安从江西于都出发,开始第一次“长征”,用384天步行横跨江西、湖南、贵州等10个省区,最终抵达长征终点陕北吴旗县。


不久,李爱德又与新同伴杨肖从湖南桑植县出发,沿着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的长征之路,开始第二次“长征之旅”。他的这一行为引起不少新闻媒体的关注,也被人们传为佳话。

  一个外国人为什么要冒那么大的风险,吃那么多的苦,去圆自己重走长征路的梦呢?这恐怕不能简单用“猎奇”、“探险”来解释,用李爱德自己的话说,就是他和许多英国人一样“对红军长征这段历史非常感兴趣,非常敬佩这支顽强的队伍能克服那么多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从胜利走向胜利。”朴实无华的话语,道出了红军长征精神无国界。

  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不久,美国记者斯诺就不辞千辛万苦,采访红军长征事迹,写下了著名的《西行漫记》,满腔热忱地向世界介绍红军的战斗历程,称赞红军长征“是一部惊心动魄的远征的史诗。”另一位国际友人索尔兹伯里也曾沿长征路采访,写下了《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他这样评价长征:“这是一曲人类求生存的凯歌。人类有文字记载以来最令人振奋的大无畏事迹。长征在人类活动史上是无可比拟的。犹太人出埃及,汉尼拔翻越阿尔卑斯山,拿破仑进军莫斯科,美国人征服西部,任何比拟都是不恰当的。”

  了解长征的外国人,为什么这样景仰长征、讴歌长征,正因为长征精神于全人类都是异常巨大的精神财富。

  长征精神的精髓是对理想信念的坚定不移和不懈追求。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面对无数的艰难险阻,红军战士毫不畏惧、英勇战斗,靠的就是对中国革命光明前途的坚定信念和不懈追求,这是他们强有力的精神支柱。有了崇高的理想信念,就会产生战胜一切困难、战胜一切敌人的巨大精神动力。

  长征精神的精髓又是一种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红军长征的艰苦,今天的人们是难以想象的。在两万五千里行军和无数次殊死作战中,红军战士忍受了极度的劳累、冻馁,穿越了地球上最险峻的峰峦沟壑和荒无人烟的辽阔草地,不知有多少人牺牲在长征路上,但是,任何艰难险阻,都无法摧毁红军将士压倒一切困难,而绝不被困难所压倒的顽强斗志……

  无论当时、现在和将来,长征对于整个人类的生存、奋斗和进取的价值都是非凡的,它以无可比拟的信念坚定、艰苦卓绝、不屈不挠而获得一种具有全人类意义的永恒性,矗立起一座穿越时空的精神丰碑。可以说,这是历史馈赠给中华民族和全人类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从这个意义上说,红军长征是一部全人类常读常新的书,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之际,人们必将更多地关注长征事件与长征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说,长征精神尤其需要我们倍加珍惜与弘扬,需要我们与时俱进不断谱写新长征的新篇章。



本帖由 老普2006-05-28 14:00:00发表


好好,鼓励一下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本帖由 诗书2006-05-27 23:35:09发表


发点照片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img_file=/photo/upload/2006/05/11487434330.jpg

img_file=/photo/upload/2006/05/11487434331.jpg



本帖由 TwoStones2006-05-27 23:23:53发表


好片!最好一直跟在第一贴下发,这样整齐。建议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再开发一条十八军进藏路线。
适合很多人行车和局部徒步穿越。
吾睡也说过这个路线高山缺氧有关事情。

刚咨询过总后有关人员,
刚好走过该路线也有研究,
此行最高山大概就是从西藏江南林芝(2000多)到拉萨的米拉山,
这里有5000米,
雀儿山,不知怎样没谈到。

当然前面硬翻越(南北向)横断山颇为不易,
但高度不是很厉害,
到了西康也就是一般水平,
慢慢滴,半年一年的人也就适应了。

军队后勤供应和高山病最感吃力的就是阿里地区。

1962年的中印自卫反击战,
往坡下打,逐渐气压高了,氧气足了,越打越顺手,越打越疯,,,,,



本帖由 大鹰2006-05-28 01:15:24发表


图片(二)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img_file=/photo/upload/2006/05/11487436200.jpg

img_file=/photo/upload/2006/05/11487436201.jpg



本帖由 TwoStones2006-05-27 23:27:00发表


把地图、路线图贴上来吧!到达这里海拔多少?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远山河边草地篝火军用饭盒欢声笑语有意境。



本帖由 大鹰2006-05-28 01:26:35发表


图片(三)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img_file=/photo/upload/2006/05/11487438020.jpg

img_file=/photo/upload/2006/05/11487438021.jpg



本帖由 TwoStones2006-05-27 23:30:02发表


图片(四)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img_file=/photo/upload/2006/05/11487439080.jpg

img_file=/photo/upload/2006/05/11487439081.jpg



本帖由 TwoStones2006-05-27 23:31:48发表


确实有特色,前面是庄稼地?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本帖由 诗书2006-05-27 23:37:15发表


是的,青稞地噻,不过收不到啥子粮食.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本帖由 TwoStones2006-05-27 23:42:46发表


图片(五)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img_file=/photo/upload/2006/05/11487440180.jpg

img_file=/photo/upload/2006/05/11487440181.jpg



本帖由 TwoStones2006-05-27 23:33:38发表


图片(六)看我们冲坡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img_file=/photo/upload/2006/05/11487441320.jpg

img_file=/photo/upload/2006/05/11487441321.jpg



本帖由 TwoStones2006-05-27 23:35:32发表


嘿嘿,还玩“之”字形嘞!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本帖由 大鹰2006-05-28 01:05:30发表


图片(七)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img_file=/photo/upload/2006/05/11487442220.jpg

img_file=/photo/upload/2006/05/11487442221.jpg



本帖由 TwoStones2006-05-27 23:37:02发表


这MM内秀厚道,人种还不错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耳垂也不小。
难怪他们的土蕃祖先能控制那末一大片土地,
居然占领四川西康青海甘肃新疆内蒙,威胁到长安呢。

后面“GAS”老弟是不是“湖广填四川”时从广东过来的?
一对比就有差距了。。。吼吼



本帖由 大鹰2006-05-28 01:36:05发表


图片(八)这个藏家妹妹,粉得很哟!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img_file=/photo/upload/2006/05/11487443560.jpg

img_file=/photo/upload/2006/05/11487443561.jpg



本帖由 TwoStones2006-05-27 23:39:16发表



www.thegreatwall.com.cn 提供支持    版本:greatwallv2.0.0
Time: 0.075752973556519 Se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