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首页 :: 发新帖 :: 刷新 :: 小站首页 :: 登录/注册

寻踪晋冀明长城(四)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六、发现之旅(二)

牛帮口地处太行山西麓山脚,往南沿冉庄河经花塔可达吴王口;向东经过独峪、上寨、水堡等地的狭长谷地可达涞源,继续往东沿河谷可达内三关之一的紫荆关。因地势较低,该处原有一段从河谷蔓延至山上的单边墙和四座敌楼,其边墙长度和敌楼密度在该地段都是较多的一段。该地战略位置重要,近代八路军从晋察冀根据地向冀东挺进时亦取道该处,现在G108也是通过该处过繁峙。

在花塔因为贪睡结果误了晨光,出来时,严老师、秋阳等人已经在山顶的C21号台边上了。抓紧时间先看了位于河谷边上的C18号台,18号台外观基本保持较好,风化严重,楼顶垛口尚存破损较重东、南、北三面墙各开有四个箭窗,西墙开有一门居两箭窗中,门额上嵌有石匾,阴刻横书。过18号台经一干枯河谷拐上G108,在其拐弯处路外边有一大土堆隔河与18号台相望。土堆周围及其外面有不少散落的条石和城砖。据相关影像和文字资料显示,此处原为一保存完好的敌楼,按编号应为C19号台,可惜于1968修建G108时为筑路工人拆毁,当是就地取材吧?只是当是两楼隔河对峙共把关口的景观不复可见,单边墙也不复存在。

看完19号遗迹,时间已不早,留在山下的老普、随手几位“限我”半小时看完山上余下的两个楼子。赶紧一个人匆匆上山,路遇下山的淑女,未及逗留,径往最陡但是最快的路往山上进发。在19号台G108拐弯处向上,有一座保存较为完好的敌楼,四面垛口齐全,楼西面一门居两箭窗中,门额上嵌有石匾,为C20号台;其余三面各有四箭窗,楼内为大回廊结构。尽管保存较好,亦风化严重。其西面沿山脊向上有一段连续的单边石墙延伸至山顶,其上也有一座外形看起来更完整的敌楼。我没敢在此久留,赶紧沿石墙小心攀至其末端的敌楼。该楼结构同18号、20号一致,门开向偏北一面,其上亦有石匾,为C21号台。进入该楼内部才发现其顶层除垛口外的建筑已经全部坍塌,楼内长满杂树,成了一座名副其实的空心敌楼。其后断续有单边石墙延伸,至山顶再无敌楼。我上去时先到诸位已经打算下山,匆匆勘察一圈后,赶忙下山,就此别过此地。

其后去茨沟营盘桓良久,午时在黑金通道路边的一家餐馆吃了合兵一处后的第一次大锅饭,陈醋、香椿、莜面等地方名食实惠可口,令人怀念。

下午赶往一段少见文字记录,多次望见却从未涉足的长城。该段长城仅见于《大同长城》摄影集里面却不在大同市境内,保存完好却也破坏严重。因从未到过,寻访也出现了一些小小的差错,先是车开过头,后是选择上山路径的时候出现“分化”——后期赶来的“随手支队”选择了向第一个完整的楼子进发,而赶过头最远的老普和我选择了从路边看见的残墙遗址开始考察。结果是我和“随手支队”殊途同归,老普却因为时间和我的“自私”选择了中途下撤。

此段长城位于繁峙境内,位于一座坡度较缓的山的山脊上。《考实》载“长城由平型关向南多以山险为障。过镢柄山后,在钟耳寺村东至神堂峪堡东北,有一段残毁十分严重的城墙,止于繁峙、灵丘两县交界的一座山的西侧”,似与此段不符,当是牛帮口一带长城连接茨沟营的一段,可能为茨沟村改茨沟营后所建。

我们开始行进的地方应该是一座水关,西面较陡的山上还有一段残墙蔓延,山上仍然可见两座敌楼,靠近河谷的地方应该也有过一座敌楼,估计也毁于1968年修建G108时炸山开路。东侧我们经过处仍有小段残墙伸入河谷,靠近河谷的位置有一大石堆,散落有不少残砖,底座已无条石墙基,尚能看见被撬走的石基痕迹。很明显这里曾经有一座敌楼,惜已被当地居民就地取材掉,仅剩乱石和土堆。根据后来在山上看见的几座敌楼编号,猜想当为C30号台,其结构应该是这一带长城共有的,即:其中相对的两面各有四箭窗,另外相对的两面各有一门两箭窗,门上有阴刻横书石匾,其内部为回廊式结构。此敌楼后面有一段破损很严重的单边石墙一直延伸到该段坡顶,坡顶有一块很大的方形石头,远观极像一座敌楼,其东南角有石砌平台,靠西一角有一座敌楼,该楼石基建于坡上,从残存的石基看,似乎有三层之多(抑或该地曾有两座楼子,加上其后的石山而成三角之势?此是臆测),估计曾有一座相当重要的敌楼,推测为为C29号台。

往后为一段为怪石组成的山顶,单边石墙借山石之势达到山头的另一边,该处有一石砌墩台,此后城墙变为宽约1.5m的马道。经过该段时路遇一条不知门类的蛇,赶其走时尾巴甩动发出沙沙响声,斯时只为赶其离开,并未意识到拍照鉴别,甚至没有想到这可能是一条响尾蛇(因为该地近乎石漠)。

过石砌墩台过后城墙向下至一山坳,该地亦有一座敌楼,同样被剥光,只剩基座上极端条石。该楼地势较低,两边皆为向上延伸的马道,想来也是一座相当坚固漂亮的敌楼,可惜全然毁掉。推测其编号为C28号。沿另一侧山脊向上至对面山头,又有一座仅剩石基的敌楼,其四周城砖散落满地,估计为风化剥蚀后倒塌,亦无法排除人为干扰的可能,因为该地有大量牧羊和牧牛。推测此楼编号为C27号,结构如前述30号楼。

过27号后为一段较为平缓的山顶,其间分布有另三座保存比较完好的敌楼,其结构如上所述,均有阴刻横书石匾,编号从C26号台到C24号台。我到达26号台时,“随手支队”的各位已经分散在这几座楼子里面了,秋阳甚至已经在下一个山坡上。几座敌楼也有不同程度破损,其中26号、25号顶层垛口等基本上完全塌陷,24号部分垛口尚存,但是箭窗有不同程度破损。其间连接的城墙破损严重,估计与长期放牧有关。

24号台过后长城经过一段缓坡向上到达下一个敌楼,该楼破损严重,箭窗以上部位基本上完全垮塌,一个典型的半截楼子,其中一角还有残存的砖墙,摇摇欲坠,秋阳据此拍下了他的“城殇”。此处是拍摄此段长城的较好角度,《大同长城》的摄影者正是在这里拍摄的这一段长城,同时还包括那段欲坠的楼体。此楼匾额已失,估计为C23号,其后还有一段城墙,延伸至最高处的山口消失。此楼旁边还有一座与此相仿的敌楼,也已经顶层全部塌陷,剩下一半截楼子和几段砖墙。秋阳说此楼完全是一种当年的“重复建设”,其结构、质地、修建年代均与23号相仿,估计是当年的多余的材料“废物利用”,可惜它的现状也和23号一摸一样,我猜它应该是C22号台。

至此,此段长城基本考察完毕(河谷对面的敌楼没有时间和体力再上去了)。回头望时,随手正在27、28号之间考察,他到石墩台之处,我和秋阳也随同先行先行下撤的严老师、nothing一起赶到28号台,时间不多,那边我上山的路太难走,于是一起从他们上山一侧下山。近山底时,意外发现一座破损的龙王庙,可能跟这段边墙的历史相若,惜未细考。

当晚我和老普、汪姨同车赶回涞源,淑女经过和我们一起奔波三天后返回花塔,而随手他们则打算走一遍我们第一天走的路。谁知路遇黑金路大堵车,最后又撤回涞源和我们一起住进一家名为“宝马”的旅馆,是夜洗尽疲劳,酣然入睡。

img_file=/photo/upload/2006/05/11479317520.jpg

img_file=/photo/upload/2006/05/11479317521.jpg



本帖由 小老涧2006-05-18 13:55:52发表


欢喜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太棒了! 经典的照片



本帖由 长城雪2006-05-21 21:55:06发表


鼓掌,曲终人未散,再接再厉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本帖由 老普2006-05-18 22:05:28发表


如淑女所言。。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安生立命之后定会又接又厉。。。



本帖由 小老涧2006-05-19 19:20:17发表


此帖已被删除!
[关闭] [管理] [树状]

此帖已被删除!
 
 
 

本帖由 窈窕好淑女2006-05-18 19:18:23发表
找个时间从偏关老营开始试试。。。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本帖由 小老涧2006-05-18 19:24:03发表


此帖已被删除!
[关闭] [管理] [树状]

此帖已被删除!
 
 
 

本帖由 窈窕好淑女2006-05-18 19:26:34发表
广州敢3再来三次台风我就敢去啦^_^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其实是长久的一个梦想,可惜现在忙着搞学位论文...

本贴最后一次由小老涧修改于2006-05-18 19:31:30



本帖由 小老涧2006-05-18 19:29:53发表


此帖已被删除!
[关闭] [管理] [树状]

此帖已被删除!
 
 
 

本帖由 窈窕好淑女2006-05-18 19:49:04发表
当日跋涉最高点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右上角最后一个楼子

img_file=/photo/upload/2006/05/11479326360.jpg

img_file=/photo/upload/2006/05/11479326361.jpg



本帖由 小老涧2006-05-18 14:10:36发表


寻踪晋冀明长城(完):中国长城、长城不倒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七、中国长城

20世纪初美国著名旅行家威廉.埃德加.盖洛(William Edgar Geil)在其1909年出版的《中国长城》(The Great Wall of China)一书的序言中说“长城隔开两个时代、两块土地、两个种族……长城是分离的标记”。我想他这句话是基本正确的,在晚至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漫长岁月里,长城作为中国北方的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农区和牧区的分界线以及农业文明和牧业文明的分界线,它一直是作为某种分离的象征而存在的,甚至在日军侵华期间,它依然是反抗与退缩的重要分界线,史上著名的长城抗战、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冀东反扫荡等都与长城息息相关,乃至我们小站,在漫长的长城考察过程中,收获最多的也是关于长城抗战的种种故事。

这里我们要讲的是长城脚下的一个村子、一张老照片和一个老人的故事,虽然我本人并未参与其中,但我还是有义务讲完这个故事。长城经“吴王口转向东经青羊口、潘家铺,然后跨海拔一千四百六十八米的铁角山抵同绿崖。再由同绿崖经西湾至狼牙口,又向北跨海拔一千七百一十六米的狼牙山,然后经荞麦茬、降峪门,向东出灵丘县境,而入河北涞源县独山城界”进入涞源,“由七亩地村向东跨唐河至独山城。由独山城向东翻海拔四百五十一米的兰荆背山至石城安。继续向东过插箭岭至白石山林场,然后转向北抵白石口。由白石口又向东约二十五华里,转向北至浮图峪、过浮图峪后向东北方向,经小河乡天桥村、煤烟洞多瓦窑梁村、乌龙沟乡崔家沟门,然后由乌龙沟乡草滩村东北约六华里的地方,出涞源县界”,这一段长城是当年晋察冀边区第一分区杨成武独立团的重要活动范围,其中又以插箭岭至浮图峪这一段长城为最。早期摄影家沙飞先生在这一段长城及其周边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长城抗战的老照片,其中一张就是我们要讲的这个故事发生的地方:长城宁静安城(孟良城)脚下的杨家庄村。

1942年,边区妇女为支持前线作战的士兵,集体到杨家庄村老戏台做为士兵缝制布鞋,当时沙飞先生拍下了这个感人的场面,题为《边区妇女为前线战士做军鞋》,并流传一时。六十多年后,伴随着小站长城@抗战老照片寻址活动的深入,这张照片也进入了寻访阶段并最终获得对原址的确证。非常幸运的是老戏台还在,不无遗憾的是寻访过程中发现老照片中的那些可爱的人基本上已经悉数去世,甚至连当年是稚童的孩子如今也已经作别人世。2006年4月,老普等小站同仁陪同沙飞先生女儿王雁女士持该照片回杨家庄寻访与该照片有关的人士,原本以为会很失望的他们找到了一位老八路孙守礼前辈,孙前辈在照片中认出了一位处于画面中心的爱心妈妈,当时她怀里还有一名很可爱的小孩,遗憾的是这两位都已经辞世,现在能找到的是他们家的第三代人高爱忠。尽管如此,大家还是很高兴,至少一种跨越时空的联系又可以进行下去了,这也是一种纪念和感动。当时大家高高兴兴的拍了很多照片,高高兴兴的说有机会要多回来看看。

时隔近二十多天后,在我们从山西回到涞源的第二天,老普带我一起携照片前往杨家庄村准备将上次照的照片分发给上次“认亲”的人们手中,原本以为很简单的一件事情,却遇上两个意外:一是上次给村里讲了该戏台是革命文物应该好好保护,不应任其破败下去,村里也赞成这个说法,然而他们的做法是把戏台危险的部分拆下来,然后打算用现代材料“加固”,想法固然不错,不过做法似乎欠妥;另一件事情是前几天协助大家认出老照片人物的老八路孙守礼前辈在我们来的前一天即5月2号因病长辞人世。两件事情都出乎意料之外,完全不在我们预定的行程里面,故而什么也不及做,只是嘱托了村领导一些事情,把照片交给村长后匆匆离开了。

十天后,老普通过多方联络(包括小站、涞源县文物局、宣传部等),发动在京诸位小站同仁协同古建筑专家一同再赴涞源,协同涞源县、杨家庄村共同妥善保护性修缮该戏台。同时祭奠老战士孙守礼,终于了却一桩心愿。长城是人性化的建筑,中国长城也就是中国人的血肉长城,而那些血肉,却渐次成为我们今天祭奠的对象和缅怀的英烈。

八、长城不倒
还是关于《中国长城》的,也是一张老照片,盖洛先生书中的,唯一的,百年来保存最好的长城。

当日离开杨家庄,返京途中,我们决定去看看这段长城。其实这也是一段小站早有涉足的长城,当年小站网友狄仁杰还就此专门写过“攻略”,一度成为驴族重要的野外拉练场所,但是谁也没有意识到这段长城也许是近百年来国内野长城中保持原貌最好的一段。盖洛当年的照片说明是“五台山北的水口关”,他说的没错,但并不是现在常讲的那座水口关,这里只是一个真实的水关,两山对峙控一水的水关。尽管偏僻,但绝不是人迹罕至,相反,这里也是北方农牧交错带中传统的牧区,和我们见过的其他地方一样,光秃秃的山,满山的牛羊。可是这里的长城依旧相对保持了原貌:密集的敌楼,完整的边墙。惊异于它们没有倒塌、也没有像其他地方一样被认为扒光,它们只是在山脊上静静地站着,几百年这样,还将一直下去,以前它们迎接的是戎装的兵士、现在是满山的牛羊。

或者我并不应该为满山的牛羊高兴,更不应该对那些有时被临时征用为牛羊圈的敌楼盲目庆幸,我依旧可以为它们仍旧存在赶到由衷的开心。淑女说,长城的存在不应该成为当地居民致富的阻碍,我想这也是有道理的,只是任何饮鸩止渴的行为带来的都是永远无法弥补的过失,长城既可与牛羊为伍而百年不改,为什么不可以让它继续下去?相反,那些把长城当摇钱树的地方,才是真正让我们心痛的地方,一段长城,两个金牌景区争夺到可以老拳相向那才是真正的悲哀。

小站有一个公益活动叫做家住长城边,站友们时常会讨论这个活动的核心价值,其实家住长城边的真正价值可能在于,家住长城边,因为长城还在;家住长城边,因为物质的长城是精神的某种寄托;家住长城边,因为活着的人生总比永恒的历史短暂。

看看这里人怎么做的吧?即使在破四旧那样的年月里,长城也只是象征性地被少数人砸了一块碑而已(虽然这也是一种损失。如今每座楼子都失去了石匾,那只是后来的旅游者们的功劳吧?谁叫这里门额那么低呢?)。

长城就在那里,它已经是我们这里的一部分。
(部分资料来自老普、淑女先前的帖子,再次一并致谢)


本贴最后一次由小老涧修改于2006-05-18 14:12:17

img_file=/photo/upload/2006/05/11479321650.jpg

img_file=/photo/upload/2006/05/11479321651.jpg



本帖由 小老涧2006-05-18 14:02:45发表


一组好文,收下拉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本帖由 野人老J2006-05-19 16:01:51发表


写的认真细致.向你学习.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本帖由 秋阳2006-05-18 18:50:22发表


也多谢爬山时您的陪同和作文过程中的鼓励..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本帖由 小老涧2006-05-18 19:34:10发表


很不错。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加叙加议,身临其境。
替我等作业,辛苦辛苦。



本帖由 随手2006-05-18 17:37:31发表


随手过奖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要写的话,你的肯定比我的更翔实,故事更多。。。



本帖由 小老涧2006-05-18 19:27:48发表


此帖已被删除!
[关闭] [管理] [树状]

此帖已被删除!
 
 
 

本帖由 窈窕好淑女2006-05-18 19:15:55发表
您也不能只顾着写大同其它地的长城呀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把搜狐和博客中国关于长城的文章都转这来吧?

本贴最后一次由小老涧修改于2006-05-18 19:35:37



本帖由 小老涧2006-05-18 19:26:05发表


此帖已被删除!
[关闭] [管理] [树状]

此帖已被删除!
 
 
 

本帖由 窈窕好淑女2006-05-18 19:29:57发表

www.thegreatwall.com.cn 提供支持    版本:greatwallv2.0.0
Time: 0.0088348388671875 Se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