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首页 :: 发新帖 :: 刷新 :: 小站首页 :: 登录/注册

长城学博士论文选题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长城大川论

解题:长城就是长城,
大川--大河(小河不算)
论--从一般论文标题

长城怎样过大河???

小河小沟不算,小河沟或者山水沟,修一个单门洞水关,旱时人行车马,雨时走水。典型的且至今基本保存的如撞道口小水关门。

要讨论过大河大川,大致上说,河道宽至少要30米以上,以至百米。

大致想了一下,符合30米以上河道的几个地段

九门口长城过九江河;

潘家口至喜峰口长城过滦河;

黄崖关过河

古北口过潮河

白河堡附近过白河(?)

浮图峪附近过据马河。

显然有个附加因素,即河道深度,以人的身高为标准。通常若河水常年深可没人,则士兵不能涉水,但可以行船,所以长城可以修到河边,另建水军防守水道。

但北方水系水量少,多半水浅,甚至呈季节性,敌军可以涉水进攻。比如小日本鬼子1938年拍摄的紫荆关,浮图峪照片,都有骑兵涉水过河,水面不抵马肚子,当时中国还谈不上工业化,说明历史上自然条件下,拒马这样的号称大河,水就是很浅的。

那末长城通过这样的大河按理必然有建筑。

如九江河上的九门口,如黄崖关。

我现在最感兴趣的就是浮图峪到天桥的长城怎样通过据马河,好像没有任何见证资料啊。

长城在什么地理位置过河?
河上水面有何防御部署?

大家议议,等论文写好了,凡跟贴的都算作者署名,且按跟贴先后排列。


本贴最后一次由老普修改于2006-03-19 20:19:14



本帖由 老普2006-03-19 16:55:29发表


老普,古北口过潮河是这么过的。。。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白天在他的书是这么描写古北口的水上长城:

明朝修建这个关口后,由瓮城西南角向南沿着河岸,修筑四十五丈长城。在这长城南端修建一个楼子,作为桥头堡,往西修建三丈高的水上长城。长城下面是流水的拱洞。拱洞有三个,用大石条砌成。中间的大拱洞,长十八丈,高两丈;两边的小拱洞,各长十丈,高一丈八尺。两个金刚座各长两丈,金刚座向北迎水,有两丈长的尖形分水。水上长城和水洞总称水门关,也叫城桥。桥的基础厚三丈,桥顶两丈二尺。城的部分厚两丈。城桥的西端,紧接山下的姊妹楼。



本帖由 野人老J2006-03-21 08:36:40发表


难得的一手描述。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对制式规格的描述很精彩。不错不错。

不过其中的主拱18丈,我略有点疑问,如果是1丈10尺,3尺1米,这想当于60米了。而赵州桥是38米。60米的大拱有点意外。

但这不影响全文的重要资料作用。

本贴最后一次由老普修改于2006-03-22 00:01:23



本帖由 老普2006-03-21 23:56:50发表


我也怀疑,不过白天老人家这么写的俺就没改。。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本帖由 野人老J2006-03-22 08:34:29发表


神往当时的景致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本帖由 弘一2006-03-21 11:00:03发表


好啊这选题.赶紧地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以山为险”
“以水为障”
长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本帖由 察哈尔2006-03-20 14:16:24发表


呵呵,博士论文够份量。。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我在冷口和白羊峪都见过类似的过河问题,当然那儿的河达不到你的要求,但也绝非小沟小溪。

冷口是一侧依绝壁,另一侧以一座关城扼守,据说以前在河面上有三座券门,非常之壮观。

白羊峪两侧绝壁上都建有谎城,河道之上可是多座券门。



本帖由 野人老J2006-03-20 09:25:25发表


永定河算大川么?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沿河城北,永定河由北转东,地形类似密云黑龙潭大关桥,峡谷口两侧山坡各有敌楼残基,疑为沿字一、二号台,双敌楼扼守,交叉火力,且与沿河城形成品字结构,有防御纵深。

至于河上水面有何防御部署,就不知道了,楼子都毁没了。

卫星照片之鲇鱼川,出山的谷口原也有两座楼子,其一修路时毁掉,另一保存完好,不过鲇鱼川倒是个小河,不算数的。

浮图峪到天桥的长城怎样通过据马河不太清楚,天桥下边那个河是拒马河么?我们那年是直接从冰面上过河的,据说天桥原来是九门口那样的多门洞水关,上可通行人,关、桥一体,也是被大水冲毁的。



本帖由 长啸2006-03-20 09:02:58发表


好个据说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据说天桥原来是九门口那样的多门洞水关,上可通行人,关、桥一体,也是被大水冲毁的。”

没有文字资料,这个据说就是拔份重要。

从浮图峪的位置来说,我也倾向多门洞水关的。



本帖由 老普2006-03-22 00:05:02发表


你这一说“博士论文”,就把我吓回去了。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比如潮河川,在北方来说,应当是水量较大且常年不干的河流。雨季到来时,河面可宽达200米,旱季时也就有二三十米宽。它的整条河床为沙质,不可能在上面建筑什么墩、墙。于是明代就在那里修建栅栏,周边墩台。雨季冲毁,旱季再建。后来有人考虑大水退后(印象是弘治年间)在河床上安放炮车,以阻止蒙古人的进攻,雨季撤回。
像这样宽大的河流在北方毕竟还是少数,长城经过的山沟大多是季节性的山水。
蒙古人靠得是马,没有马就无法进入内地,当然不会坐船进攻。因此我认为明代中后期解决的办法是河的两岸架设火炮。一些地方雨季是水门,旱季便是道路。因此不会完全封堵。有些技术问题也解决不了。



本贴最后一次由诗书修改于2006-03-19 22:03:16



本帖由 诗书2006-03-19 21:41:53发表


这个题目确实可以出一篇文章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分析的不错。

收集论证一下几个地点长城过大川时的不同方式。

要是有修建史料就更好了,比方常常说的“以山为险”见到很多。但是说到“以水为障”就不多。但是有几个地点长城防御体系必然要过河。



本帖由 老普2006-03-20 01:50:49发表


紫荆关上游3百米左右曾经还有座古城,浮桥遗迹至今犹在。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本帖由 蜗牛2006-03-19 20:33:53发表


好,我们再去的时候留意一下浮桥遗迹。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本帖由 老普2006-03-20 01:51:48发表


选题够冷僻的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应该和过河修桥类似,河道中间架设桥墩,上铺桥板建垛口。桥墩之间旱季用石块堵死,旁边单开门洞行车马。雨季插上木栅栏,过水不过人或船。看墙子路一书好像就说过,光绪年间发大水,长城过水口被上游漂下来的柴火堵死,导致坍塌。



本帖由 弘一2006-03-19 18:08:09发表


第一作者:弘一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不错,补充史料。

《长城百科》好象台,墙,敦等等都说了,也没有专门章节说过水。

所以博士论文不是白做地。



本帖由 老普2006-03-19 18:20:14发表



www.thegreatwall.com.cn 提供支持    版本:greatwallv2.0.0
Time: 0.0094540119171143 Se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