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首页 :: 发新帖 :: 刷新 :: 小站首页 :: 登录/注册

关城古庙文化简析续四:——关城庙宇神祗的传说与起源(一)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四、关城庙宇神祗的传说与起源

为了更好地解释关城庙宇的祭祀内容,首先让我们先看看神祗与庙宇的起源与传说,以及各神祗所起到的护佑功能。

(一)护佑城池的城隍神与城隍庙

城隍为城市保护神,关城是一座完整城池,当然需要城隍神的保护,因此,每一座关城必然少不了城隍庙,少不了供奉城隍神。但城隍城为什么偏在明代遍布每一座城池,为什么如此受到厚爱,还有一段与明祖朱元璋有关故事与来历。

“城隍”之“城”已很明了,但“隍”字何义?“隍”,指没有水的护城壕。《易"泰》称:“城复于隍。”中国古代称有水的城堑为“池”,无水的城堑为“隍”。据说由《周礼》蜡祭八神之一的“水庸”衍化而来。据《礼记"郊特性》:“天子大蜡八。祭坊与水庸,事也。”《陔余丛考》卷三十五则称:“水则隍也,庸则城也。”故城隍是由“水庸”衍化而来,由最初的护城沟渠水庸神,而为城市守护神——城隍神。原始崇拜认为,凡与人们日常生活有关的事物皆有神在。而且“功施于民则祀之,能御灾捍患则祀之”(《五礼通考》)。最初的城邑是由原始大聚落经过多年发展而来,古人造城是为了保护城里人的安全,所以修建了高大的城墙、城楼、城门以及挖了城壕、护城河,城池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有大功于民,当然得有个城神——城隍来护佑百姓。

据记载,最早载于史册的城隍庙是三国时吴国赤乌二年(239年)修建的芜湖城隍庙,迄今已有一千七百余年。至南北朝,城隍影响渐大。清代学者俞樾说道:“唐时城隍之神已主冥籍,如今世所传矣。”

而至明代,由于明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大力推奉,城隍神被推到了极至。据《明史"礼志三》载:朱元璋建国伊始,即于洪武二年(1369年)正月封京都及天下城隍。朱元璋曾对中书及礼官曰:“城隍神历代所祀,宜新封爵。”于是封京都城隍为“承天鉴国司民升福明灵王”,封开封城隍为“显圣王”,等等。这些城隍王除了皇帝以外,在百官中级别最高,与太师、太傅、太保“三公”和左右丞相平起平坐!朱元璋还命令封在全国各藩国的亲王要亲自主祭城隍神,各府、州、县就更不用说了,要由当地最高长官知府、知州、知县来主祭。朱元璋曾对大学士宋谦说过:“朕立城隍神,使人知畏,人有所畏,则不敢忘为!”

因此,正是因为明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大力推奉,城隍神在明代才受到如此的重视。

明自朱元璋开国起,采纳的便是“高筑墙”的政策,继以筑边墙、修城池,作为抵御北方强大势力的侵扰。关城是边墙关口上最为重要的城池,起着重要的战略防御作用,由此可见,在军兵守卫的城堡与关口屯兵的营地,为护佑城池平安,建有城隍庙,供奉城隍神,也就顺理为章了。这也是今天我们为什么能见到如此多的城隍庙建筑的原因。


(二)“奉天行道”的真武帝与真武庙

在关城中的古城堡或关口内侧古村中,真武庙也是最常见的庙宇之一。真武的影响之广,却与明成祖朱棣有着极大的关系。

真武庙所祀主神为真武大帝,但有关真武的来历其说不一,大相径庭。有的说真武由天地神或鲧或玄冥变化而来,有说的认为真武本为净乐国王子,有的认为“真武本是人,后经修练,才转化为神。”,有的认为真武为二十八宿中北方七宿,等等,这些传说都不准确,且也失于片面、简单化。其实,真武的产生和衍变,经历了一个十分长期复杂的过程。考其来源,是古人的星宿崇拜与动物崇拜。

玄武源于原始星宿崇拜与动物崇拜,玄武为“四象”之一。“四象”即青龙、朱雀、白虎、玄武。我国古人早在殷代前后,就把春天黄昏时出现在南方的若干星星想象为一只鸟形,同时把东方的若干星星想象为一条龙,西方的若干星星想象为一只虎,北方的若干星星想象为龟蛇形象。二十八宿体系形成以后,就把他们一分为四,每七宿组成上述一种动物形象。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五方配五色的说法流行后,四象也就分别配上了颜色,成为东方青龙、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龟蛇)。

北方玄武七宿其实并非酷似龟形和蛇形,倒是古人将所崇拜的动物形象联想附会而成。故玄武(真武)信仰是源于古代的星辰崇拜与动物崇拜。

而真武本为“玄武”,宋时因避讳而改称“真武”。“玄武”之称,最早见于《楚辞》中屈原的《远游》:“……,召玄武而奔属。”

对“玄武”的解释,古人有以下几种说话。一、“玄武”即龟;二、“玄武”乃龟蛇;三、“玄武”为龟蛇合体;四、“玄武”为水神、北方之神。

究其起源,玄武是由最初的星辰神,被改造为动物神,而最终又被改造为人格神。这也是古人造神的一个基本之路,如斗姆、太白金星、南北斗、福禄寿,乃至文昌帝君等,都是从这条路上走过来的。

最初,人们把玄武神只看成龟蛇二种动物。龟蛇同时出现,即为玄武“显灵”。玄武只到了宋代身价才倍增,并被人格化。这是与宋代各帝推波助澜分不开的。宋初太祖时,即有真武、天蓬等为天之大将的传说。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年),在军营中发生了一件事。据宋"高承《事物纪原》卷七载:“营卒有见龟蛇者,军士因建真武堂。二年闰四月,泉涌堂侧,汲不竭,民疾疫者,饮之多愈。”真宗听说此事,下诏就地建观,赐名“祥源”。这可能是中国最早的真武庙了。后宋真宗封玄武为“真武灵应真君”。《明史"礼志四》称:“宋真宗避讳,改为真武。”

真武在宋代开始走运,到了元代,蒙古皇帝也很迷信真武,但真武信仰达到鼎盛,还是在明朝永乐年间。

明成祖朱棣在朱元璋死后,即以“清君侧”为名,发动了“靖难之变”,反抗建文帝。朱棣与军师道衍(即姚广孝)合谋,在造反大军誓师时,鼓吹真武“显圣”。朱棣抬出天神助威,就给“靖难”涂上了一层“奉天行道”的神圣色彩。朱棣称帝后,特加封真武为“北极镇天真武玄天上帝”,并将此所谓修炼之地——武当山,赐名“太岳太和山”。还在京都营建宏伟的真武庙(后改为显佑宫),此庙被定为京师九庙之一,由官方礼祭。

明成祖朱棣极力推崇真武,直接影响了后世帝王,同时也在民间影响极深,普天之下“莫不建庙而祀之”。许多商贾供奉真武,有些地区还举行“真武庙会”。


(三)最高天神的玉皇大帝和玉皇庙
玉皇大帝的崇拜源于上古的天帝崇拜。在唐代以前,这位玉皇大帝并不存在。南朝齐梁时陶弘景搞了个《真灵位业图》,虽有“玉皇”和“玉帝”的名目,但“玉皇道君”只在玉清三元宫右位的第十一位,“高上玉帝”在第十九位,地位并不高。到了唐代,李家天子推崇太上老君,道教空前发展,一度还成为国教。玉皇大帝才流行开来。到了宋代,统治者更加鼓吹君权神授,宣传赵家天子得玉帝的护佑。

玉帝是道教尊神,故在道观中无观不在,全国各地也有许多著名的玉皇庙、玉皇观、玉皇阁。由于玉帝至高的地位,奉祀玉帝的玉皇庙也都建于较大的关城之中,如居庸关城和墙子路城。

(四)职掌大权的“三官”与三官庙
所谓“三官”,即天官、地官、水官,道教宣称三官能为人赐福、赦罪、解厄,即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三官信仰本源于原始宗教中对天、地、水的自然崇拜,早期的道教五斗道产生后,在其重要的祷祝术中,就强调对三官的崇拜,可源其源远流长。

三官是道教中的大神,但还不属最高级别,只是职掌十分厉害,与人们利害攸关,非同小可。如欲求功名富贵、延年益寿,可拜赐福紫微大帝;如欲获罪能得赦免,可拜赦罪清虚大帝;如欲消灾免祸,可拜解厄洞阴大帝。

三官中最受人们欢迎的是天官,天官赐福,民间遂将其视为“福神”。

以上三位天神都是道教中高级别的神灵,由于与乡们的生活相距较远,故这三位天神都在重要的关城中才会出现。



本帖由 野人老J2006-03-14 20:47:48发表


关城古庙文化简析续四:——关城庙宇神祗的传说与起源(二)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五)武王之尊的关帝与关帝庙

据说关帝庙的数量是中国城乡所有寺庙道观中的“寺观之最”,是儒、释、道共同尊崇的“超级”神灵,这在我国民间神祗中是独一无二的。关帝庙的数量大,名称也不一,种类各异。可分为专祀和合祀两大类。

仅专祀关羽的庙名就有:关帝庙、关圣庙、关王庙、关圣帝君、老爷庙。因为关羽曾被历代皇帝分别封为王、帝、关圣帝君,故名。而老爷庙是民间的俗称,特别是农村,常爱把关羽称作为“关老爷”,所以就称为“老爷庙”。

关羽与其他神明合祀的庙宇有:武庙或关岳庙(关羽、岳飞)、三义庙(刘备、关羽、张飞)、七圣庙(关羽与赵公明、土地爷、天仙圣母、二郎神、财神爷、火神爷)。

其实,自魏至唐,关羽在民间的影响并不大。从宋以后,才大走宏运,关羽庙在全国才普遍建立起来。宋哲宗封其为“显烈王”,宋徽宗封其为“义勇武安王”。元代加封为“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到了明万历年间,明神宗加封关羽为“协天护国忠义帝”、“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圣帝君”。由于帝王们的推崇,关羽的地位才无比显赫。

(六)八仙之一的吕洞宾与吕祖庙
吕洞宾是传说中的八仙之一,也是八仙中影响最大的一位。道教全真道奉其为北五祖之一,通称“吕祖”。元代封其为纯阳孚佑帝君。

在众多的传说中,其一说吕洞宾是唐代蒲州永乐县人。他从小饱读诗书,后经云房先生,太华真人指点得道成仙,身怀法术,云游四方,济世救民,深得百姓信赖和喜爱。
虽然吕祖庙遍布全国各地,许多道观中亦多设吕祖殿或吕祖阁,但其因与农村中乡民利害较少,故吕祖的崇拜在关城中神祗中并不多见,只有类似于居庸关这样的较大关城才建有吕祖庙。

以上二位神灵,都是由真人而演变为神的,但其在乡民心中的位置却不同,关帝因受历代帝皇的尊崇,加之其本人忠、义、仁、勇兼备,是被广泛尊崇的“超神”,而吕祖相比而之,则逊色许多。

(七)马神庙
马最初是贡献其血肉,使人充饥。但以后显示了它更大更突出的用处:耕作、骑乘、运输、征战,成了人们的“左膀右臂”。所以,远在周代,官方就规定了四时祭祀马神的制度。周制,“以四时祭马祖、先牧、马社、马步诸神”。隋、唐、宋、辽,历代都有官方祭祀马神的制度。

明朝太祖朱元璋起兵江左,“所急惟马,屡遣使市于四方”(《明史"兵志四》)。他用武力统一天下建立大明王朝后,深知有马则兵强,兵强则国安。故明早期养马制善,马匹大盛,仅永乐二十二年一年就有“马匹数共八十九万一千二百八十匹”虽自宣德后祖制渐废,但据明万历《顺天府志》记载,顺天府地仍有养马户6311户,养马数12666匹。(尹钧科著《北京郊区村落发展史》)

为了达到兵强马壮的目的,“洪武二年命祭马祖、先牧、马社、马步之神,筑坛后湖。”(《明史"志第二十四》)在南京特命太仆寺主持。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永乐十二年,立北京马神祠于莲花池”(《明史"志第二十四》),由官方礼祭。

由于官方的提倡,民间也很快流行马神信仰,马神庙遍布各地。马神庙也成为养马户们祭拜马神,祈求马神保佑自家养的马又高又壮,以期顺利交差。


(八)刘猛将军与虫王庙
虫王庙也有称之为八蜡庙和刘猛将军庙,民间认为八蜡之神是一种驱除虫害、捍灾御患之神。清代袁牧在《新齐谐"鬼多变苍蝇》中称:“虫鱼皆八蜡神所管,只须向刘猛将军处烧香求祷,便可无羔。”

中国是个农业国,古代要靠天吃饭,蝗虫是农业的一大敌人,古代对蝗虫无能为力,只好乞灵于驱蝗神的虫王。虔诚的人们,把自己的命运交给了神明。

(九)土地神与土地庙
土地崇奉之盛,也是由明代开始的。明代的土地庙特别多,这似乎也由朱元璋有关。

土地神,民间俗称土地公、土地爷,是我国民间最普遍供奉的神祗之一,大大小小的土地庙,遍布城乡各地。土地是地位极低的小神,只管理某一地面、某一地段,也作为村社的守护神。但最初的土地神——社神的级别却要高得多,也排场得多。

远古的社神源于土地崇拜。土地崇拜是原始宗教中自然崇拜的重要组成部分。原始的土地神崇拜,是对土地的自然属性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力的崇拜。最初的土地神——社神,与后来的土地神——土地公和土地婆,是大不相同的。

社神之称“社”者何义?《说文解字》第一上云:“社,地主也,从示、土。”意思是说,“社”为土地之主,土神。“土”字表示从地面上突起来的一堆土。《说文》认为:“地之吐生万物者也。”这是引申义。古人极为敬重土,有了土就有了农业,有了农业就有了衣食。故人们将这种堆起来的土看成神,并向它祭献。

商周时期,是以“示”字作“神”字用的。因“桌石”(原始初民把一竖一横的石块架叠成石桌形,拟作“神”象,立在部落中心,当作“神”来膜拜,称之为“桌石”)立于土上,又是原始宗教的膜拜对象,后来便以示“示”、“土”两个独立字合为“社”字,会意为“土地之神”,社神便是土地之神。

正如《考经援神契》所说:“社者,土地之神,能生五谷。社者,五土之总神。土地广博不可遍敬,故封土为社而祀之,以报功也。”祭祀社神叫“社祭”,早在《诗经》中就有社祭的记载:“以我齐明,与我牺羊,以社以方。”(《小雅"甫田》)这是周代统治者祈年、祭神的一首乐歌中的几句。“齐明”是指祭器中所盛的谷物,“牺羊”是指祭祀用的牛羊。这是说明祭器盛满谷物,献上祭祀用的牛羊,祭社祭方。

随着社会的发展,统一王朝出现了抽象化的大地之神被尊为“后土皇地祗”,后土是与天帝相对应、总司土地的国家一级大神,由皇帝专祀,但在地方、乡里村社仍奉祀地区性的土地神。这时的土地神地位已大大下降,自然崇拜的色彩已渐渐消失,转而具有多种社会职能,人格化也日渐明显。那么第一个被奉为土地爷的是那位呢?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有云:“共工氏有子曰句龙,为后土。……后土为社。”《淮南子"汜论训》又说:“禹劳力天下而死为社。”但句龙和禹曾被奉为后土,不是后来的土地爷。最早的土地爷当属汉代的蒋子文。(有关的故事略)不过,在中国广大的土地上,数不清的土地神中,有名有实的土地爷毕竟占极少数,绝大多数是通用的。一般的土地庙都很小,庙中土地为泥塑或用石凿成。

但土地崇奉之盛,也是由明代开始的。明代的土地庙特别多,这似乎也由朱元璋有关。传说朱元璋生在土地庙,《琅琊漫抄》记载说,朱元璋“生于盱眙县灵迹乡土地庙。”因而小小的土地庙在明代倍受崇敬。

由此可见,地处偏僻且战事前沿的城堡中,土地与生存休关,土地庙的出现便是屯兵的村民们活动中的一部分了。

(十)东岳大帝与东岳庙
东岳庙内供奉东岳大帝,传说他是玉皇大帝的孙子,碧霞元君的父亲,坐镇泰山,掌管着人世间生死赏罚大权。道教吸收东岳大帝成为自己的神祗后,就势将他说成是中国阎罗王,让他仍主管阴曹地府。于是,泰山神的信仰在民间更为流行。

道教吸收了佛教中的地狱之王为阎罗王后,又将东岳大帝安排为他的上司。但东岳大帝并不多管俗间所属事务,因此其在民间的影响力远不如他的“下属”阎罗王。

(十一)五道将军与五道庙
五道庙所祀神为五道将军。五道将军传说为东岳大帝手下的属神,被认为是司世人生死之职。在明代已把五道将军与阎王爷相提,成为阎王的第一大帮手,权力极大。与阎王爷不同的是,五道将军颇富同情心,他能成全、帮助弱者,开释无辜,是个具有正义感的冥神。

(十二)碧霞元君与泰山行宫(奶奶庙)
行宫原是指古代供帝王出京后居住建筑的宫殿,也指帝王出京后的临时住所。但泰山行宫不是为皇帝建的,而是供泰山女神离开山东泰山时建造的行宫,故称之为泰山行宫。又由于供奉的是女神,所以民间就尊称为奶奶或娘娘庙。

碧霞元君是主管阴曹地府东岳大帝女儿,全称为“东岳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据说宋真宗到泰山封禅后,在水池中洗手,见到一座石人浮出水面,从水里捞上来一看,是一座玉女像,他认为是传说中的泰山玉女,因他封禅泰山而显圣,于是赐封号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并为碧霞元君建祠供奉。

碧霞元君能扶危济困,慈佑众生,又能为民清灾解难,奇迹屡彰。明黄锡爵《东岳碧霞宫碑》中,称这位女神“为众生造福都能如其所愿:贫者愿富,疾者愿安,耕者愿岁,贾者愿息,祈生者愿年,求子者愿嗣,子为亲愿,弟为兄愿,亲戚交厚,靡不交相愿,而神亦靡诚弗应。”随着时代的推移,能消灾解难的泰山女神,逐渐成为民间信仰的神灵,到处建庙祭祀。

在我国北方一些地区,碧霞元君是妇女生儿育女的保护神,只要敬过碧霞元君,就能得到她的庇护,母子平安,大家就称她为送子娘娘。明代成化年间,北京最早建供奉泰山女神碧霞元君的的庙宇。明代嘉靖、隆庆、万历时期,江淮等地,纷纷建起泰山庙、泰山行宫、碧霞祠、碧霞宫、碧霞行宫、碧霞元君庙、东岳庙等,供奉泰山女神碧霞元君。

以上三位东岳大帝、五道将军与碧霞元君,一位主管阴曹地府,一位专司世人生死,一位是妇女生儿育女的保护神。
但东岳大帝职位太高,所以在民间名气并不很大,只有在居庸关城这等级别的关城中才建东岳庙供奉。五道将军则地位低微,更加贴近普通的乡民,因而在墙子路城及横岭城建有五道庙供奉。而碧霞元君能护佑妇女生儿育女、庇护母子平安,在农村尤为受到妇女的崇拜。


本贴最后一次由野人老J修改于2006-03-14 20:51:40



本帖由 野人老J2006-03-14 20:49:23发表


在东团堡内见过奶奶庙,原来住的是碧霞元君!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本帖由 小虎2006-03-14 20:57:13发表


关城古庙文化简析续四:——关城庙宇神祗的传说与起源(三)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十三)南极仙翁与寿星庙

寿星,角亢也。角、亢二宿,是二十八宿中东方苍龙七宿中的头二宿。司马贞也认为:“寿星,盖南极老人星也。见则天下理安,故祠之,以祈福寿。”(《通典"礼四》)

寿星自周秦以降,历代皇朝皆列为国家祀典,至明代始罢其祀。国家祀典虽废,但民间并不废,南极仙翁的故事广为流传。

(十四)财神庙
人们追求、向往美满富裕的生活,而这种好日子是与个人占有财富的多寡直接相关。于是,崇奉财神,希冀财神保佑自己发财,成为人们普遍的心理。
财神又有文财神(比干、范蠡)和武财神(赵公明、关公)

(十五)药王庙
农村的药王庙多供奉的是孙思邈,其原是陕西耀县孙家塬的一位普通百姓,因为钻研医药,著有《千金要方》等医学专著。传说中,孙思邈为百姓看病,药到病除,而最终成了神仙,被老百姓誉为“妙手回春”、“济世救人”、“神灵保佑”的医王,成为穷苦百姓治病消灾的精神崇拜。

(十六)佛寺、观音庙、庵庙
俗话说“天下名山僧占尽”,佛寺多为僧众修心养性的场所,远离普通百姓的生活。由于长城沿线是明朝的北方边境,战火纷争,高僧们显然不会选择这些地方建寺修炼。

作者只在镇边城和长峪城中见到了老乡所说的佛寺,但这两座佛寺已不是单纯修身的寺庙,而是完全世俗化,成为乡民们烧香兼娱乐活动的场所。

镇边城的大佛寺院内,前有四大天王殿,后有一座主殿。寺前的东广场正对着一座戏台,是城内村民娱乐的场所。

长峪城的永兴寺也是建于明朝,西配殿也带一座有戏楼。

在芸芸众生的佛教诸神中,除了观音菩萨,连佛祖释迦牟尼、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未来的弥勒佛,还有那些与观音同为菩萨的文殊、地藏、菩贤,等等神灵,恐怕都难有资格在乡们与观音相提并论,并供奉在关城的寺庙中,古有“佛殿何必深山求,处处观音处处有”,这主要由于观音身兼大慈大悲、救百姓于苦难、送子送福的女性形象有关。因此,建立观音寺崇拜观音活动,在乡村中是相当普遍的。

至于庵庙,由于没有更多的传说记载,因此供奉的是何神还很难说清。但从墙子路及镇边城这两座庵庙皆位于城外来看,多半是受挫的妇女在此削发为尼后,打发余生的场所。

(十七)孔庙、文昌庙和魁星庙
孔庙、文昌庙和魁星庙与上面所述的道、佛及民间等诸神祗不同,是崇文的象征。但象孔庙这般的正规庙宇,可能也就是在居庸关城这样级别的关城才会建有,一般的偏僻关城中,至多建文昌庙和魁星庙。

文昌在中国的神话传说是主宰功名、禄位的神,为读书人所崇祀,以保功名。

魁星源自于“奎星”,是星官名称,又叫“天豕”、“封豕”,为二十八宿之一,是西方白虎七宿的第一宿。奎星被古人附会为主管文运之神,奎星也改为“魁星”。故与文昌一样,备受读书人崇拜。

以文会考,而取官禄,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一生追求。因此,在关城中修建文昌、魁星等庙,供奉文昌、魁星等神,也反映了守边的官兵们,对其后代有朝一日谋取官禄的一种期盼。

(十八)旗纛庙
据《明史"志第二十四》载,洪武元年,礼官奏:“军行旗纛所当祭者,旗谓牙旗。黄帝出军诀曰:‘牙旗者,将军之精,一军之形侯。凡始竖牙,必祭以刚日。’纛,谓旗头也。《太白阴经》曰:‘大将中营建纛。天子六军,故用六纛。牦牛尾为之,在左騑马首。’唐、宋及元皆有旗纛之祭。今宜立庙京师,春用惊蛰,秋用霜降日,遣官致祭。”乃命建庙于都督府治之后,以都督为献官,题主曰军牙之神、六纛之神。

旗纛祭典显然为皇家所为,因而此庙只可在居庸关城这样的关城内而建。

(十九)晏公庙
因晏公救过明太祖朱元璋和水淹倭寇拯救上海城黎民等传说,而建庙祀之。

(二十)表忠祠
表忠祠是为纪念明朝副都御史罗通而建。罗通,字学古,江西吉水人。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奉命镇守居庸关。同年十月,元兵三万人攻打居庸关。罗通身先士卒,冒死据守。关城西南城墙被敌人攻破,罗通命人连夜用布帐围起来,用水浇注为冰,阻止敌人进攻。敌人攻城七日,未曾取胜,又转攻紫荆关,罗通率兵追击。敌人北逃。因抗敌有功,罗通被升为左都御史加太子少保。

以上两位都是曾有功于明朝,因而特在居庸关城这样级别的关城内,建祠庙以祀之,说白了既是给皇帝祀典功臣之用,体会皇家的恩威并重,更是鼓励守兵英勇杀敌,忠心大明。



本帖由 野人老J2006-03-14 20:50:58发表



www.thegreatwall.com.cn 提供支持    版本:greatwallv2.0.0
Time: 0.0092928409576416 Se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