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首页 :: 发新帖 :: 刷新 :: 小站首页 :: 登录/注册

绚丽壮美的立体画卷——读《追我魂魄》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绚丽壮美的立体画卷
——读《追我魂魄》

双石

很久没有读到如此荡气回肠的文字了。
感谢《追我魂魄》的作者,让我在被文中人物和故事所深深感染的同时,也沐浴了一场灵魂的洗礼——读罢《追》文那一夜,我辗转难眠,脑海中一直翻腾着作者笔下的追索之旅,在60多年时空遂道中往来穿梭。培蕊、兔唇、李营长、黑村长、老铜寿……,这些在跃然于作者笔下的人物,来来回回地晃动在我眼前,裹着黄土,踏着硝尘,既模糊,又清哳;既遥远,又临近……
“有枪的留下,没枪的跳崖”,更是如同阵阵滚雷般在耳际轰鸣。
不是每一个类似题材的故事都具有这样的感染力和冲击力。《追》文的故事背景八路军总部突围战斗我并不陌生,甚至相对来说还算熟悉,有关战史读物及相类题材的文学作品也读过不少,然而,《追》文仍然在我心底滚动着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其实不光是我,许多读者都有类似感受。我在征得作者同意将《追》文贴上互联网后,几天之内就被传遍了各大军事论坛,而且赢来了众多网友的一致好评。
这就不能不归因于作者提练规划素材和组织文字的功力了。
其实不难看出,《追》文故事素材枝蔓甚多头绪纷繁,每个素材孤立来看似乎都是支离破碎的残叶碎屑,如果平铺直述罗列一番必定枯橾乏味。但作者恰以一位出色的裁缝:她拈着一根针——也就是文中那位记者“我”,在历史与现实的经纬中穿针引线,拂去尘埃,拔开迷雾,把一片片飘零在浩渺时空漫漫长河的残叶碎屑精心连缀起来,纵横交错而又互为呼应,艺术地还原了60多年前那场战争的一个绚丽壮美的断面。诚如作者所言,在这断面上生成的故事恰如“长满青苔的古老城墙中渗出的水滴,缓缓的流出,……”,但经过作者神来之笔的耕耘而“汇集出一幅久远画卷”后,却凸现一派天风浩荡,恰如落差递增蓄势勃发的溪流,始则涓涓继而汹汹,起伏跌宕终成飞湍流瀑,磅礴直泄演出峻美景色。
如此,再闭锁的心灵闸门也难以承受这般强烈叩击,豁然洞开也就势所必然了。
作者是个讲故事的高手,时空交错闪回的蒙太奇手法不仅强化了作品原本就很传奇的故事性,而且使这幅“久远画卷”得已立体展示。虽然《追》文的主体是历史,相应在现实中的人物老铜寿、王俊、穆易、陈辉等人的故事着墨并不铺张,但却都出现在起承转合的关键处:抛出悬念和解开悬念;线索和情节的转换与过渡;与“一个人可以落魄,但不能失魂”的主题相呼应的对比,……。看似浑然天成实为匠心运筹,作用不可或缺而又全无斧凿之痕,由此产生的强烈反差也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思索空间——这也是《追》文的鲜明特色之一。
《追》文从培蕊在太行山麓的一张照片开始“对一场战争的追索”,目的地直指“麻田突围”,故事如果仅仅循此线索发展,则虽已见起伏却也有单薄之虞。于是作者将突围战斗暂且搁置,让追索之旅暂时“令人灰心”:向导老铜寿是个热衷于“男酬女唱”的民间艺术家——“打仗啦政治啦什么的不是老百姓的事儿”,而通过穆易的点拔从老铜寿籍贯上及时地伸出了铜家峡这根枝蔓,为《追》文后来的波澜起伏预埋了致关重要的伏笔。
老铜寿得知“我”的意图后异乎寻常的反应虽然进一步扣住了读者的心弦,但此时突围战斗和铜家峡这两根枝蔓还是彼此分离的,似乎并未长在一棵树上。“李营长”使这两根枝蔓产生了交叉与重叠——这是作者穿针引线巧手连掇之功:她用自己的慧眼和匠心在揭示历史的内在和本原。作者不吝笔墨大篇幅地将笔触指向铜家峡人对“李营长”及他的队伍的认知过程:日寇将至之时,乡民们对那场战争的幻觉是:“谁来了不纳粮……,又怕谁来?”然而日寇的铁蹄踏破了家园的同时也踏破这乱世求苟安的奢望。战争的现实是:覆巢之下岂有完卵——鬼子们用屠刀为铜家峡人清晣透彻地诠释了“国”和“家”的关系。
铜家峡人怆然呼唤:“咱中国的军队哪里去了?”
两支“中国的军队”呼之即出先后亮相。
先是“有一番报国之志”却也“识时务者为俊杰”的保定军校出身的程长官,他那支盔明甲亮的队伍来在铜家峡受到了缙绅百姓的夹道相迎,还有“肥猪粮草”加“会长千金”伺候,很有点“箪食壶浆迎王师”的意思,盼的当然是这队伍能保境安民,去干些“中国军队”该干的事情,然而这支“并不十分薅恼百姓”队伍却扔下满怀期冀的百姓,“半夜里溜了”。接下来便是另一支装备简陋破衣烂衫的队伍出现在了铜家峡人的视野里,领头的就是“模样秀气”见人围观“脸还有点红”的“李营长”,这支队伍高涨的热情把人们的“愁云惨雾吹掉了不少”。然而他们刚收获了失望,对这支近乎于乌合之众的队伍还是半信半疑,给出的“支应”再不是“肥猪粮草”而是藏不了也带不走的“萝卜山药”。这支队伍出山第一仗似乎也验证了乡民们的疑惑:与鬼子一交火,这队伍就“好象土坷垃惊起一地座雀,扑楞楞地四下里飞哩”。惹得在期望与失望的漩涡里挣扎的“黑村长”骂着“好你们这些清水大肚汉哩”,挑了八路的锅,在李营长们的心里轰然“撞出一声巨响”。
于是便有了作者笔下的马堡之战,有了黑村长为子弟兵所作的“爱情哲学思考”,有了铜家峡人对八路军军粮的千金之诺,以及为此一诺付出的代价……。当然也就有了面对数万鬼子而把“勇敢和疯狂发挥到极致”的300壮士,以及无数个高呼着“有枪的留下,没枪的跳崖”且从容不迫地选择死亡的“培蕊”们。
这一声巨响其实也撞响在读者心里,现实中的我们对“子弟兵”的涵义早已不再有更多的探究,而历史中的这个名词却经过了的时空的沉淀与人心的过滤:老百姓对军队的支持从来就不是无缘无故的,只有真正爱护百姓又能用胜利保卫百姓的队伍才能得到“……粮……给八路军的……命在,粮在!命不在,粮还在!”的庄严承诺。《追》文中这轰然一响,在打开“我”所追索的丰富而鲜活的历史的同时,也宣示了尘世万物因果轮回既深刻又简单的奥秘: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是万物繁衍的法则,也是历史演进的魂魄。
八千儿女浴血疆场与千万个铜家峡实际上是血肉相连互为因果的——它们长在同一棵树上。
人民口口相传的历史,往往更生动,更深刻,更具生命力,更能千古流芳。
《追》文中一些细节的采撷和处理也很精彩:传说里的美女总是喜欢英雄的,痴情总是能换来真爱的。但是生活的真实却未必。黑村长很豪迈地要为子弟兵包办爱情,虽是鲁莽武断却也很见其淳朴憨直;花梨儿在黑村长以“进步”为召唤的媒说之下最后也没有给李营长送袜子;生死关头李营长眼前闪动的不是那位送袜子为自己挽回失落的兔唇,而是那个他还不知道名字,别着红色小鼓的“鲁艺”的小姑娘——也就是引出这一段追索之旅的老照片上的“培蕊”。作者穿针引线看似不经意在这里掇出的几个片断,散发出浓郁的泥土芳香,情趣盎然而又不落俗套,既展示了人物心理和彼此间关系,也使其个性更加丰富更加鲜明也更加可爱,从而大大地增加了作品的感染力。
作者出色的语言功底在《追》文中也展现得淋漓尽致,读来如同啜饮醇酿。当渲染处毫不惜墨,当点化时绝不赘笔,且常以含蓄之笔演绎奔放,细腻之情妆点雄浑,轻淡之势推出隆重,平和之句勾画险恶。时时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舒缓无隙,张驰有度,十分自如。比如李营长们首战失利被黑村长“挑了锅”后,抹着锅底灰的女人们“怪异而丑陃”,“令人忍俊不禁又令人热泪盈眶”,在李营长那里却“碰撞了一个男人最深沉最温柔的情怀,激起了一个军人最壮怀激烈的感觉”,就是如此这般的精彩之笔。再比如在“铜家峡”这根枝蔓上作者不吝篇幅,到 “麻田突围”这个目的地时却十分节制,看似本末倒置实为“厚积薄发”,效果也是不言而喻的。
请看突围关键时刻左权将军给李营长交代掩护任务后道别一段:

这时候,敌人的飞机已经在南艾铺上空盘旋,左权指挥着大队人马向后山撤退,他走过李营长的时候,停了下来。
左权沉默了一会儿,说:明白你的任务吗?
李营长说:明白。
左权问:哪一年入伍?
李营长说:三零年。
左权说:谢谢。
……

干净利落深沉雄键,毫无当今历史题材影视作品中常见的拖沓落俗的刻意煽情。情况之严峻紧迫已显而易见,两位军人三言两语的问答特色毕显却又内涵饱满,大大地反衬且强化了慷慨悲凉的氛围。寥寥之语背后可供读者品味的东西其实很多——在此我斗胆妄言:如果哪位编导要改《追》文为电影的话,一定要保留这段对话,加上画面,必具冲击力。
顺便说一句,《追》文本身就是很好的电影蓝本。要有好导演上手,拍出精品不会在意料之外。
《追》文在“麻田突围”和“铜家峡惨案”进入高潮,由于有了“铜家峡”这条枝蔓上生成的前后诸多故事的铺垫与烘托,有了穿梭于现实与历史时空间的老铜寿、王俊、穆易、陈辉等拔云开雾的点化,读者与文中人物的距离逐渐拉近以乃至消失,信息双通,情感互动,读者心态起落与作品情节跌宕产生了共振,实现了同步,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自然也渐臻化境了。
正如作者所言:突围本身并不是一场胜利的战斗,八千儿女在突围中损失惨重;铜家峡人也被狡猾的“杀人挺身队”所蒙骗,为保住军粮全村老少集体殉难。世间最残酷的感觉莫过于刚拥于怀中的美好和亲情倾刻间即被无情撕碎,读者的情感在这里势所必然地经历了巨大跌宕也完成了圣洁洗礼:李营长率300孤军与两万敌寇殊死相搏,把“肠子塞进弹片剖开的腹中,就象卷起一条垂下的皮带”,最后的问句是:“鲁艺的同志们冲出去了吗?”;培蕊并没有如李营长所愿“冲出去”,而是和无数人一起,“从悬崖纵身扑向大地”,在“选择尊严”的同时从容不迫地“选择了死亡”,就“如同花瓣般飘落”;兔唇回到一片废墟的铜家峡后掂着猎枪上山去找“李叔”,从此渺无音讯,……
“有枪的留下,没枪的跳崖!”
一位读过《追》文的朋友说:读至此,我不能再发一言。
到了陈辉在生命最后时刻揭开老铜寿之谜时,胸中热浪已直漫眼眶。

“太行浩气传千古,留得清漳吐血花。”
一位既是长者也是贤者的哲人曾言:“中华民族是以先人的血泪洗面才得以容光焕发”。诚如斯言,先人们为民族复兴自强不息前仆后继地奋斗和牺牲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一个伟大民族的蓬勃昂扬浩然之气只能由此而生由此而长,这是如今充斥于文化市场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宫廷粉黛江湖侠客所根本无法承载的。《追》文在现实剖面的故事其实也折射了当今社会在精神文化和价值观上的迷失。“追我魂魄还我刚阳”,实际上是对民族精神回归的寻呼。这呼声在如今主流价值观的喧腾中或许很微弱,但却是媚俗浮躁的世风中一声空谷足音,而且终将化作平地里的滚滚雷声。
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因为无法想象一个伟大民族的“容光焕发”能靠脂粉来妆点!
希望且相信作者有更多的佳作问世。



本帖由 TwoStones2006-01-12 00:26:04发表


云杉的文笔相当相当好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本帖由 福贵2006-01-14 13:19:02发表


说得何等的好啊!精品!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本帖由 大鹰2006-01-12 02:21:16发表


值得我深刻学习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实话实说,这几年我们跑的地方,素材应该比该文多很多了,就是写不出东西来。业余是一个托词,我要深刻反思检讨。要是拍电影,不知道冯小宁能否驾驭这个场面,红河谷没认真看。战争子午线,黄河绝恋多少以战争中的人性表现突出,不过这两部片子显然争鸣老冯是个长城迷。



本帖由 老普2006-01-12 00:35:27发表



www.thegreatwall.com.cn 提供支持    版本:greatwallv2.0.0
Time: 0.0083658695220947 Se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