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燕赵都市报》新闻专题--《大修长城》专题策划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策划前言:
留住穿越时空的沧桑
数百年风霜、上万里跨度,作为一种“大地性文物”,长城的遭际正与大地一样,经历着日积月累的伤痛和残损。自然的风雨剥蚀,人间的纷争兵燹,还有出于经济开发目的的整修加固,都在一点点剥离长城本体固有的历史信息。
多年来孜孜于长城保护的长城专家董耀会先生,对现在修建起来的新长城十分痛心,曾经多次批评盲目修建长城的行为。他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长城”这样一个时间性的概念,来表述我们现在各地新修建起来的“长城”。董耀会明确表示了自己的担忧:这些崭新崭新的长城,很可能会导致“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的不幸后果。
最早向世人揭开金山岭长城神秘面纱的成大林先生则明确提出:八达岭长城不是长城维修样板。有些地区借着修缮长城的名义重新修一个新的,这种修缮就是对长城的保护,实则是胡乱开发。
河北历史上作为京畿重地,仅明代长城就有1000多公里,关口更是所在多多。可以说,万里长城最精华的段落大都在河北。这些年随着各地旅游开发力度的不断加大,万里长城也渐渐进入开发视野。然而,由于开发中首当其冲的利益导向,不少地方出现“开发性破坏”的现象。2000年11月,承德宽城满族自治县喜峰口长城因建游乐中心,被毁掉一段;2002年8月,唐山迁安白羊峪长城有一段被白灰刷了一遍;2003年,唐山红山峪长城被扒开大口子;2004年5月,长城志愿者发现,保定易县紫荆关长城部分段落又被修葺一新。
尽管这些重新修建的长城各有各的理由,毫无疑问的是,人们很难再从这些所谓的长城墙体上体会到什么历史的沧桑了。更令人担心的是,如果我们的修缮观念还不改变,以拆为修的行为继续持续下去的话,还会出现更多的崭新长城。
长城是感性的。这样一个庞大的实体建筑在崇山峻岭间闪展腾挪,顺山势游走,借峡谷打结,并无任何拘泥斧凿。而现在一些重新修建的所谓长城,根本无视这种“不规则”,墨线弹起的地方,往往造起僵硬的线条,很难进入游览者的感性世界。
长城是历史的。像我们这样一个有着丰富历史的国度,北部边陲的长城就是历史丰富多样性的最好见证。一段边幅不修的墙体、一座依形借势的关城、一块长满苔藓的城砖,都能传递给后人足够的历史想象。时下大拆大建的齐整,恰恰使得穿越时空而来的历史信息丧失殆尽。
长城是艺术的。《威尼斯宪章》关于文物建筑保护修缮的原则是,“既要当作历史见证物,也要当作艺术品来保护”,“修缮的目的是完全保护和再现文物建筑的审美和历史价值”。如果无视长城这种植根于大时空背景下的艺术价值,大修当与大毁无异。
即使从纯粹旅游角度讲,对于感性的、历史的强调,也正在深入人心。近年的长城旅游一个明显趋势就是寻找沧桑,北京怀柔深山里黄花城长城、箭扣长城的“发现”,就是这种趋势的最好佐证。实际上,北京司马台长城在维修过程中,已经在有意识地保持原来的风貌。而八达岭则干脆开发出一段“野长城”,以满足人们追思怀古的旅游消费需求。
媒体报道说,国家文物局主持起草、将由国务院颁布的《中国长城保护管理条例》年内可能完成,这个关于长城保护的立法性条例将对长城的旅游开发原则、维修原则等方面,进行明确的规定,或许这部法规会真的规范长城保护和开发,为今人和后人留住长城穿越时空的沧桑。(涂涂)
沧海一粟,长城一砖
本帖由 长城一砖 于2004-11-21 13:53:35发表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相关文章]
[相关文章]
● 《燕赵都市报》新闻专题--《大修长城》专题策划 【长城一砖】2004-11-21 13:53:35 [1965] (3K)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