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是中华民族的伟大象征。它以低卑的姿态匍匐在大地上,随着山势起伏、伴着沟壑延绵,两千年来,用不断的延续来和时间比赛。它经历了太多的沧桑和荣辱,它既是卓越的军事防御工程,又是华夏传统人文精神的具体体现。
河曲地临黄河中上游,处于北方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冲突与融合的前沿,自古号称“陕东重镇”、“晋右严疆”,历史上战略地位尤为重要。河曲长城作为长城沿线上的一个重要结点,起着捍卫山西、屏藩京师的重要防御作用。黄河呈“几”字弯如同一弓形绕河套高原而过,长城尤如一根穿“几”字弯而过的弓弦,河曲长城正是处于弓与弦交叉的重要结点。历史上这根“弦”的一张一弛牵动了数代王朝的神经,我们透过那些铁马金弋、疆场逐鹿的岁月,依然可以感悟到黄河儿女赴汤蹈火、慷慨赴难的诤诤血性铁骨,顽强不屈的奋斗精神、克服困难的卓绝毅力。今天,河曲长城宛如一条巨龙,依然依它巍巍的雄姿、坚挺的脊梁横亘在黄河沿岸、崖头峰颠,闪耀着不朽的光芒,带给我们由然而生的精神脉动!这种精神激励我们永远向前进!
河曲长城历赵、魏、隋至明为盛。《史记·匈奴传》载:武灵王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自代(今山西大同朔平等县地并阴山)至高阙在河套西北今内蒙古鄂尔多斯旗地有两山对峙如阙也,其下有城为塞。《正义》引虞氏说:赵武候自五原(在河套北今乌拉特旗地)、河曲(河套北流向东曲处与山西河曲县地)筑长城,东至阴山是也。《魏书本纪》载:太平真君七年,发司、幽、定、冀、肆州十万人筑“畿上塞围”,起上谷,西至河,广袤皆千里。元魏时上谷郡辖居庸(今北京昌平县地)、平舒(今山西县地)二县,西至河者,今山西河曲县地也。明兴,驱元胡出塞,蒙古时思报复,故北方常有边患。《郡国利病书》:正统中,都督王桢守榆林,始筑榆林城及延边塞堡敦台,成化七年延绥巡抚余子俊大筑边城,自黄甫川在偏关西北,西至定边营紫城岩,西迄宁夏花马池。河曲长城此时都是在原基上修筑加固。
《山西通志》载:河曲长城,从偏关县峙沟沿黄河至石梯隘口止,全长55公里,为晋长城始点。另从河曲水西门口隔河与府谷海拔1500米高的梁龙头村逐鹿台相接,又向陕西麻镇延伸,最后抵达宁夏的花马池,与整个延绥长城共同构成明代军事防御体系。这些长城沿线不仅筑有烽燧、望楼等军事设施,而且还筑有驻军防守的小城,构成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河曲长城计城2堡9边口25渡口9。城二:河曲营城(古称灰沟营、河保营)河曲县城(旧县城);堡七:楼子营堡、河会堡、唐家会堡、焦尾城堡、罗圈堡、五花城堡、夏营堡、得马水堡、阳沔堡;边口二十五:水西门外口、西楼口、水西门内口、侯家口、水濠口、秦家口、鲁家口、娘娘口、赵家口、饮马口、沙楞口、马连口、吴峪口、牛角口、石城口、升沟口、关河口、许家口、水门口、斩贼口、二郞口、镇河口、司河口、曲峪口、阳沔口。
明代河曲长城属山西镇岢岚道辖河保路管理。《宣大山西镇图说》载:本路逼近黄河,乃北虏、套虏交侵之地,最为冲险,边外榆树滩、泉子沟、大灰口等处,尊首长盖,剪哑气,买的,过瘾铁兔等部落驻牧,河西又袄儿都司庄秃赖等驻牧地也,隔河一望,毳幕盈眸,无论冬春冰结虏可长驱,即夏水涨亦能涉渡,嘉隆间沿河....,掠迄无宁岁,故守冻有兵,打冰有例,他镇虽在防秋,此地又兼防冬及春矣。往议调别营堡军丁防守,后将不相识,徒糜钱粮,无裨实用,议者欲募敢战之士三千,专任防河,省客兵之行粮,移御冬月饷以充募军之资,似为万全之策也。
有明一代,河曲长城一带始终处于战争的前沿。长城防御体系看上去固若金汤,高大宽厚的城墙耸立于高山、峡谷和各要冲之间,上面墩台林立,旌旗招展,城内城堡密布,但却犯了兵家大忌:消极防御,分散兵力。若敌人集中优势兵力从某一处突破使得坍塌城防线如同虚设。 明代河曲长城所辖烽火墩传烽线路:自阳兔墩至虎头墩止,传接西黄河(今陕西府谷清水营)并桦林一带烽火。
在河曲长城防线上曾发生过两件牵动两位皇帝神经的兵事,令人遗憾的是,两次大的事件都没有在正史里留下详实的记载,因它本身就是明王朝历史上的污点。一静(正德皇帝武宗朱厚照悄悄而来,外扰匈奴,为与小王子会面,最终结果是带来大幅度增筑边堡)一动(崇桢末,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此起彼伏,而由府谷王嘉胤发起的农民起义,入河曲旧县城设宫称王,正是明王朝溃败的导火索,最终促成了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的崛起,结果导致明亡),正史虽没有过多涉猎 ,但史载:正德十年(1515年),小王子入偏头关,总兵周绅败绩于柞子墕,守备周镛皆没。正德十一年复入,十四年,内朔州入至龙湾,十五年正月,由朔州入至汊沟。正德十三年(1519年)十月初五日,武宗朱厚照巡防驻跸楼子营。正德十三年,江彬导帝微行由大同渡黄河至榆林又由西安历偏关抵太原,据此武宗幸唐家会当在此时。后留下正德十三年十月初六日《御祭黄河文》。 又载:唐家会举人李文翰 ,正德丁卯科举人,除仪真令。政尚平易,甞梓农书,教民树穑,尤崇土类。己卯冬,明武宗以南巡,驻跸数日,供億浩繁,尽瘁经理,不以疲民...正是这位李文翰在当时接待了大明天子,为使皇帝的巡幸不以扰民,李举人可谓费尽心机。而崇桢末年由府谷王嘉胤发动的民变,屠城旧县,晓庵上人相救苗敏荣的轶事,民众不忍屠城的惨烈、纵身五眼梅花井,更有四义士救民的惊心故事在民众中口口相传。无数的事实证明,当年的官民一起共同抗击外辱、同仇敌忾,日月可鉴!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戍角争鸣,多少英雄事,尽化烟雨中。一幕幕、一声声、在晨钟暮鼓中变幻了人间。 河曲长城防线上留下了一代代守边者的热血忠魂:火山军杨业北击匈奴、神射手何灌贾胡疃击退辽人、北宋名将郭景修火山军请择主将久良津遏绝私易、以直声闻的刺史梁襄、京兆尹苗朝阳营筑旧县城、守边八载的大将军林桐、马云举旧县城的极盛、 四义士杨应壁、苗根千、苗纯粹、赵调元抗击王嘉胤之乱、县令曹春晓对新县治灰沟营的营建......一个个璨若繁星的名字闪亮在黄河岸畔、晋北大塬上,当然,也不应忘记,更多没有载入史册的庶民在建设河曲这方水土中流血流汗,他们当为万世景仰。我们从清代留传下来的两首诗中,依然可感悟到一代守边人的忠肝烈胆:
几见将军胆气雄,骄胡百万敢当锋。至今虹映黄河水,犹似当年血战红。
林副戎八载防冬· 侯维贤
紫塞冰坚虏马过,将军遣戍守黄河;遥怜寒夜严刁斗,不比春明散玉珂;衰草连沙昏落日,冻云带雪拥平坡;八祺勤劳谁似者,功成岂是报滹沱。
河曲长城,从山颠到谷底,从河滩到险隘,跌宕起伏,集长城之险、奇、平于一身,可谓窥一斑而见全豹,是整个长城沿线的精华,见证了历代王朝波澜壮阔的兴衰,又仿佛诠释着人生惊、险、奇、淡的历程,长城如此,人生亦如是。(特约记者 秦文理)
本帖由 xikouyiye 于2017-02-17 16:36:00发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