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首页 :: 发新帖 :: 刷新 :: 小站首页 :: 登录/注册

《万里长城》2009年第二期主要内容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第一位题词“爱我中华 修我长城”的国家领导人——习仲勋…… ( 2 )
●长城专家罗哲文谈长城修缮问题…………………………………………( 3 )
●修好民族象征 激励爱国豪情……………………………………………( 5 )
●明长城长度数据发布仪式在八达岭长城举行………………………… ( 6 )
●国家测绘局关于明长城测量工作问题解答…………………国家测绘局( 8 )
●爱我中华 测我长城——明长城测量记…………………… 中国测绘报(12)
●关于《中国长城百科全书(征求意见稿)》的意见……………董耀会(15)
●对《中国长城百科全书》相关问题的分析………………………杜冬梅(23)
●燕国北长城发现初记………………………………………………张俊峰(29)
●寻找陕北雁门关……………………………………………………李 炬(34)
●滑石涧堡考………………………………………………吕成贵 顾全罗(38)
●各地近期有关长城报道摘编………………………………………………(45)
●长城下的民族歌舞…………………………………………………………(53)
●吕健书法作品………………………………………………………………(55)
●走不出心的长城(散文)…………………………………………杨树华(56)
●长城(诗歌)………………………………………………………柴立波(58)
●寻找偏关虎头墩……………………………………………………洪 峰(59)

●八达岭长城艺术团………………………………………………………(封二)
●盛开在长城上的几种野花………………………………摄影:顾 蕾(封三)
●板厂峪长城………………………………………………摄影:郭茂德(封四)

img_file=/photo/upload/2009/09/12540119870.jpg

img_file=/photo/upload/2009/09/12540119871.jpg



本帖由 老郑2009-09-27 08:39:47发表


应该出第四期啦,办事拖拉~~~~~~~~!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本帖由 积雪庐2009-09-27 19:54:27发表


明天就出第4期,封面就是它了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img_file=/photo/upload/2009/09/12540532240.jpg



本帖由 老郑2009-09-27 20:07:04发表


要是能在长城上吃卤煮那也是不一般的享受!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本帖由 积雪庐2009-09-27 20:29:41发表


下次和你一起去走长城,咱们要享受一回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北京青年戏剧节展演剧目《卤煮》
编剧、导演:黄盈
制作人:任慧克、陈楠
演出地点:人艺实验剧场
演出时间: 2009年9月23日-27日 晚 19:30
票 价: 150元(VIP) 80元 50元(学生票)

【故事梗概】
一家百年的卤煮火烧老店,现在由七十多岁的老掌柜积雪庐掌舵,他饱尝和爷爷一起沿街叫卖的艰辛,也经历过和父亲由走商变成坐商的过程。老掌柜秉着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意念,在北京的胡同深处,坚守着传统。每天坚持只卖一定的数量,保证品质,不管你是谁,到晚了,卤煮卖完了,都会换来一句不客气地“没有了。”但是,现在积雪庐老头却面临着一个棘手的问题:如何把手艺传下去……

img_file=/photo/upload/2009/09/12540562660.jpg



本帖由 老郑2009-09-27 20:57:46发表


别看传不下去,就是不卖给老郑吃~~~!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本帖由 积雪庐2009-09-29 07:12:43发表


“修好民族象征 激励爱国豪情”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修好民族象征 激励爱国豪情
社会赞助修长城受到各界人士称赞

(本报讯 毕琦)昨天晚上,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成立大会上,党和国家一些领导同志得知本报和八达岭特区办事处等联合举办“爱我中华 修我长城”社会赞助活动,都表示关心,并鼓励说:要把这个活动搞好。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习仲勋同志看完昨天晚报的消息后,对记者说:“这是一个好的活动,是个大好事。”习仲勋同志说完话,应邀请为这次活动题写了“爱我中华 修我长城”八个大字。政协副主席周培源对记者说:“长城是我们中华民族力量的象征,修好长城鼓舞年轻人更加热爱我们的国家,让长城永远屹立在人们心中。”
当时在场的一些首都各界知名人士得知要修长城的消息,也纷纷向记者述说了他们的看法和愿望。经济学家于光远说:“长城是中国最有名的地方,不管国内外的人,谁都想去看看,但是我们应该把破烂的地方修好,这样才能使人们看到真正雄伟的长城。”政协常务委员程思远先生拉着记者的手连声说:“举办这样的群众活动太好了。社会赞助修文物,很正确。”
文艺界的一些同志也谈了自己对这次活动的看法。著名翻译家冯亦代说:“长城早就该修,搞这样的社会赞助活动,把群众都动员起来。长城修好了,大家都知道爱护它了。”著名电影演员王晓棠说:“我从小就唱关于长城的歌,‘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可见长城是深入每个中国人心中的,社会赞助修长城的活动得民心。修好以后我一定到长城去祝贺。”作曲家谷建芬满怀深情地对记者说:“我过去由于种种原因没去过长城,前些天我到了长城,觉得中国太了不起了。我已经琢磨了一段时间,要写一首关于长城的歌,献给这次社会赞助修长城活动。”
(摘自1984年7月6日《北京晚报》第一版)

img_file=/photo/upload/2009/09/12540205710.jpg



本帖由 老郑2009-09-27 11:02:51发表


比邓小平题词早两个月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本帖由 黑风2009-09-27 13:44:26发表


老邓题词是九月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本帖由 老郑2009-09-27 14:30:17发表


“爱我中华,修我长城——长城专家罗哲文谈长城修缮问题”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爱我中华 修我长城
——长城专家罗哲文谈长城修缮问题
(《北京晚报》记者 苏文洋) “‘爱我中华 修我长城’社会赞助活动,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全国政协委员、文化部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罗哲文兴奋地连声称赞:“好!好!”他接着说:“从文物的角度讲,长城是中国,也是世界最大的文物之一。更重要的是,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人民的骄傲。这样一个大文物,保存下来的已经不多了。如果继续坏下去,以后就不好修了。我们这一代人现在修好它,并且保护好,那将对子孙万代都是大好事。”
读过罗哲文写的《长城史话》、《长城》等著作的人,无不公认他为长城研究专家。“其实,我研究长城,也是从修长城开始的。”
回忆起解放后第一次修八达岭长城的往事,罗哲文说:“从1952年开始修,1953年国庆就开放了。当时,国家正百废待兴,财政困难重重,却专门拨了十亿左右人民币(折合现在十万元)。我记得骑着毛驴来到八达岭时,这里是一片荒野,周围有几间破房子,工作条件十分艰苦。但是,一想到我们要修复的长城是代表中国的历史文物,一股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一切困难都不在话下。”
“党和人民政府对保护长城始终是极端重视的。解放以来,多次拨款修八达岭、山海关等处长城。‘文革’中,有些地方拆城砖盖房子、搭猪圈,李先念同志接到群众来信,曾批示:长城不能毁。近年来,耀邦、紫阳等领导同志也都批示,一定要保护长城。”罗哲文沉思了一会儿,继续说:“保护长城,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社会赞助修长城是一种保护形式,把长城失散的砖石献给国家是一种保护形式,宣传爱我中华、修我长城的意义也是一种保护形式。总之,形式多样,目标是一个。我们可以根据自已的能力大小去尽力而为。”
话题转到修长城上,罗哲文说:“历代长城的准确长度还说不清楚。根据史料记载,我估计大约有十万里。全部修不可能,只能是重点修。选择什么样的重点呢?一有历史价值,反映当时历史上重大事件的地方。如北京的八达岭、居庸关、南口号称‘三重关’,金灭辽,元灭金,以及李自成攻进北京等,都是从这里的要道通过,留下了许多历史记载。二是建筑雄伟,结构特殊,保护较好,修起来既能表现长城的伟大,又较为省钱的地方。象明代的蓟镇总兵戚继光为保卫首都而修的北京地区的长城,可以说是当时修得好、现在保护得也较好。”
“修北京地区的长城,也要分几个步骤。例如,先修国内外影响大、可以很快开放参观的重要地方。正在修的慕田峪长城是一个。八达岭长城只开放南北各四个城台,太短了,人太拥挤。还有一个古北口长城,也应当修。这三个地方各有千秋。古北口长城地势险要,气势雄伟;历史上有戚继光在这里活动的遗迹;从旅游上说,又是通向承德避暑山庄的一个中转站,还可以和密云水库结合起来,领略山高、水深、路远、城险的奇趣。北京如果能花十年时间把这三处长城修缮好,以后有条件再联成一片,那就太了不起了!”说到这儿,罗哲文激动得站了起来。
“在修的过程中,您看还要注意那些呢?”
罗哲文点点头,说:“一定保持原状。二要多用原材料,例如不要用水泥而要使用石灰,城砖尽量采用原来的,一块旧砖碎一点的也可以用,这是文物。全用新的就失去历史价值。因此,我建议你们对送回旧城砖的人们,起码要登报表扬,甚至可以刻名立碑。……”

(摘自1984年7月6日《北京晚报》第一版)


img_file=/photo/upload/2009/09/12540212000.jpg



本帖由 老郑2009-09-27 11:13:20发表


“关于《中国长城百科全书(征求意见稿)》的意见”(董耀会)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关于《中国长城百科全书(征求意见稿)》的意见
董 耀 会
看了《中国长城百科全书》四册征求意见稿,总的感觉是编辑部的同志们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在有关长城资料搜集、资料组织的过程中,基本上是在尽力对资料进行广泛搜集,精心选择。绝大部分的条目标题文字简明扼要,语言朴实无华,内涵外延也基本一致。大部分的条目撰写还是基本找准了切入角度,写作的尺度也还把握的不错。特别是一些长条的记述,也还是在努力增加内容的深度。
《中国长城百科全书》之中的内容,都要紧紧地扣着长城写,这一条原则坚持得很好。特别是在《人物分支》这部分,写作者很清楚地注意到了该人物与长城的关联性,主要内容做到了“以长城为主”,这个人物围绕长城干了什么就主要写什么,对该人物总体情况的介绍则着墨相对很轻,基本上没有超越长城这个大范围。在有些关于自然地理的条目中,也都注意了从长城的角度予以记述。
但是,由于本书编辑部的同志们对长城的不熟悉,在资料的鉴别和资料的选择方面还是有所欠缺,而且有的地方错误还较为严重。《中国长城百科全书》的条目设置,应该做到“横不缺项,纵不断线”,也就是说,在全书之中横向与长城相关的门类及重要的信息不能缺,纵向贯穿全书的长城这条主线不能断。编出一部优秀的书稿,除了上述两点之外还必须提高初稿文字的质量。常说的资料翔实、叙述准确、文字精炼,说是好说,真能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现在的征求意见稿差距还比较大。
《长城百科全书》稿件存在这些问题,也是很正常的现象,很重要的原因是稿件整理者不了解长城。整个写作过程中他们虽然做了很多很细致的工作,但有时还是却出现了不该写的地方展开很多,该重点写的地方却几笔带过了的情况,原因是他们不太了解重点信息是什么。如果研究长城的专家学者能早一点看到《长城百科全书(设计书)》,及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可以使编纂工作少走很多的弯路。
《中国长城百科全书》不同于作者写文章发表个人的观点和看法,编纂《中国长城百科全书》是一种组织行为,这部著作代表着中国长城学会的学术水平和治学态度,所以一定要非常认真地对待质量问题。据编辑部同志介绍,大部分征求意见稿很快就要出来了,怎样将这些先天不足的稿件改好,应该好好研究一下。只有经过层层把关,反复修改和审稿,才能确保《中国长城百科全书》内容的权威性和准确性。如果只是象征性的征求一下大家的意见,解决不了多大的问题。
下面我就条目及内容的价值、时间概念不清和数据和表述不准确、主要材料缺失、内容中的硬伤、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详”与“略”、 “全”与“精”等方面的问题谈几点意见,并就审稿的问题再谈一点想法。编辑部的同志将征求意见稿送来,我只是简单的翻看了一下,提出的意见并不成熟,有不妥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关于条目及内容的价值问题
《长城百科全书》的条目一般都应该比较精炼,字数也都不会太多。如何在有限的篇幅里使有效信息的含量最大化,这是保证全书质量的重点。我们应该在有限的篇幅里,给读者提供尽可能多的有价值信息。要做到这一点,写作者一定要明白哪些信息是这一条目要重点记述的内容。只有明白了重点,才能知道怎样通过详略结合,将这些重要的信息记述下来。
在基本信息齐全的情况下,相对来说不太重要的地方篇幅不能太长,重要的地方也不能干干巴巴过于枯燥,没有多少信息含量。特别是有效信息含量不足的问题决不能忽视,不太重要的地方写多了,审稿的时候可以删除,但没有内容就麻烦了。《北京长城分支》中的《北京市》条目下《军事防御》就很有代表性。
《军事防御》内容如下:“北京境内的明长城主要分布在蓟镇,后又在京畿分置昌镇和真保镇,昌镇辖慕田峪(在今北京怀柔区西北)至紫荆关(在今河北易县西北)的长城防御:真保镇辖紫荆关、沿河口西至娘子关的长城防御。从军事险要程度来讲,‘建在畿辅,实为腹心,东西辽保则左右臂也。要之,论国势重轻则蓟昌为最,保镇次之,辽镇又次之。论夷情缓急,则蓟辽为甚,昌镇次之,保镇又次之,此其大较也。’(《长安客话,关镇杂记》)”
《长城百科全书(设计书)》规定:“条目分为:特大条目10000字以上、大条目5000—10000、中条目1000—5000、小条目1000字以下。”北京长城的《军事防御》是很重要的内容,篇目设计将其安排成为第一层释文标题,可见写作者也给予了这个内容足够的重视。可是写出来的实际内容却差距很大,连标点符号才180字,而且还有一半的内容是《长安客话"关镇杂记》的引文。连同下面的两个第二层释文标题《布防体系》、《驻守军制》的内容,加在一起有效内容还不足500字。北京长城《军事防御》条目里,关于北京长城军事设施、军事纵深、军队驻守等涉及军事防御的具体内容,几乎一点也没有,就更谈不上在有限的篇幅里,给读者提供尽可能多的、有价值的信息。
山西长城《河曲县》下的第一层释文标题《长城旅游》仅有一句话:“河曲为忻州市黄河旅游区的景区之一,包括古长城、墩台、娘娘滩等景点。”这样的条目内容里,长城旅游本身的要素一点没有,更不要说必须齐全了,完全没有内容价值可言。接下来的第二层释文标题只有《娘娘滩》、《太子滩》写得还不错,只是和长城没有关系,而真正和长城有关系的“护城楼”却没有写。“护城楼”是一个到河曲的人必看的地方,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最多时住有戍兵500多名。清时在护城楼上修建了玉皇阁,北城墙上修建了元帝庙。
二、关于时间概念不清,数据和表述不准确的问题
《中国长城百科全书》条目的设置要准确,要弄清概念,使名实相符。比如:《长城沿革》部分中的“南北朝长城”,实际上所列的都是北朝长城,历史上南朝根本就没有修过长城,所以条目名称名实不符。
《中国长城百科全书(设计书)》征求意见稿的条目安排和文字表述出现概念混淆或错误的地方有很多,主要原因是编者不熟悉长城历史。比如将《民族融合》、《民族政权》等一级条目放在《长城文化》的分类之下,而民族及民族政权是和文化完全不相干的事物。下面又将二级条目《民族迁徙》、《民族贸易》,放在了一级条目《民族政权》之下。《民族迁徙》、《民族贸易》与《民族政权》根本不具有归属关系,这样的安排完全错误。虽然编辑部认为现在的分类目录,只是为了方便各分支的编撰工作,此目录最后不上书,但它反映出来的问题说明我们编辑部的同志们,对长城历史的把握与《中国长城百科全书》的编写需要差距太大。另外,如果《中国长城百科全书》出版时,在书后能有一个分类科学、层次分明的分类目录,对方便读者使用也很重要。
《中国长城百科全书(设计书)》对《民族迁徙》的认识和定位也不对。民族迁徙应该是一个大条目,历史上的民族迁徙对农耕、游牧和农牧兼营的民族或部落的生存、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民族迁徙与长城的修建和使用也有很大的关系,所以不应该像现在《设计书》这样只做很简单的处理。
民族迁徙是指一个民族的整体或很大的部分,离开自己原有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进入到另一个生存环境中去居住,长城沿线的这种民族分布变化过程对本民族和相关民族都产生着很大的影响。民族迁徙不同于某一部分人或家族的流动,这是一种有规模的集体迁徙,这样的迁徙往往会引起一个民族人口和文化重心的移动。从目前的《中国长城百科全书(设计书)》中根本看不出包含了这些内容。因为在二级条目《民族迁徙》之下,只有《走西口》和《闯关东》两个三级条目。走西口、闯关东是清末汉人大量的移民到长城外边,都不是本来意义上的民族迁徙,更不是与长城防御体系的修建与使用相关的民族迁徙。如果民族迁徙只写这样的两条,完全可以说和没写民族迁徙一样。
从现在的征求意见稿来看,时间概念不清,数据和表述不准确也是比较普遍的问题。《北京长城》中介绍长城遗存的第二层释文标题《城堡》:“北京境内长城沿线共有140——150座城堡,现存有130座。分布在6个县,其中密云50座、延庆42座、昌平4座、怀柔21座、门头沟2座、平谷11座。这些城堡中只有20%左右保存相对完整,多数分布在山区和人们很难攀登上去的地方。约有30%保存一般,现场尚看到一些残损的墙体。另有50%的城堡只有遗迹”
统计数字前的“共”是表示合计的词,在这部分中讲“共”多少,应该是一个精确数字,可后面跟着的是不确定数“140——150座”。“ 现存有130座”的记录虽确定,却没有讲是什么历史时期的城堡。同一历史时期的城堡可以放在一起比较保存状况,如果是战国时期与明清的城堡根本就不能放到一起比较,所以给出历史时期很重要。接下来对城堡保存状况的表述更加模糊,“相对完整”是与什么参照的相对?什么状态叫做“保存一般”?“尚看到一些残损的墙体”中的“一些”指多少?
三、关于主要材料缺失的问题
《中国长城百科全书》征求意见稿中,很多条目主体内容不清楚甚至缺失,致使该条目的内容与题目不符。《榆林市》条目下的第一层释文标题《长城保护》条下:“榆林地区的长城,在清朝之前,历代都有修建。自清以后,基本处于无人管理状态。除自然因素对长城进行的破坏外,人为对长城的破坏较为严重。2002年榆林制定《榆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办法》,保护包括榆林长城遗迹、榆林古城等古建筑。此外,还设立研究机构、公布长城保护单位来保护长城遗迹。”
首先,清以前修建长城与“长城保护”无关,长城保护是现代概念。主体资料年度之前的回溯性资料,一般是作为背景介绍,既不能过长也不能与本条目内容脱节。第二,榆林制定《榆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办法》与长城保护关系不大,历史文化名城主要是保护榆林古城。第三、与长城相关的保护活动和行为完全没写,比如榆林古城的修缮、镇北台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确定,榆林长城的保护性调查等。从这个角度说这一条就完全不对了。我们讲在写作时要尽量压缩过度性的叙述,删除可有可无的套话和浮文冗词,可是榆林“长城保护”这一条如果删除这些就没内容了。
同样的问题,在《北京长城分支》的第一层释文标题《长城保护》中同样存在。“北京地区的长城,在清朝之前,历代都有修建。自清康熙、乾隆年间不再增建、扩建,也不专设管理机构和人员。后在300年间基本处于无人管理状态。1949年后,北京以‘原状保护、科学规划、合理利用’为保护原则,开始着力于长城的修缮与保护。1984年‘爱我中华,修我长城’活动发起后,利用捐赞款修复了八达岭长城、慕田峪长城、司马台长城及沿河城长城等重点长城段,总计约7000米。1987年八达岭长城、司马台长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这个条目内容十分空泛,1949年以前的等于什么也没说,1984年以前的部分只有概念,缺少具体数据和发展变化情况。“原状保护、科学规划、合理利用”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文物法》颁布之后,到2006年《长城保护条例》颁布,逐渐完善起来的提法,和1949年没有任何的关系。1984年以后至今的长城保护的情况又什么也没有了。从存史的角度看,这一条目的正确信息含量几乎等于零,而错误的信息含量则将这一条内容的价值降到了负值。
四、关于内容中的硬伤问题
征求意见稿中的“硬伤”不少,这些错误看上去好像很简单,实际上不是研究长城的专门人员并不容易发现这些错误。还是以《北京长城分支》的《长城保护》条目为例,最后一句话“1987年八达岭长城、司马台长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就是完全错误的内容。中国1987年加入世界遗产公约,同年第一批五项中国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中国长城”是第一项。“世界文化遗产——中国长城”包括中国境内先秦、秦汉至明代的所有长城。现在社会上缺乏对“世界文化遗产——长城”内涵的准确理解,一些长城旅游地只强调自己地段的长城是世界遗产,《中国长城百科全书》的编写人员又不了解情况,便错误的理解成1987年,北京只有这两个地方的长城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
《中国长城百科全书(设计书)》样稿中,一级条目《秦始皇长城》之下的第二层释文标题《秦始皇长城考察》:“中国于2006年对秦始皇万里长城进行实地考察,将首次绘出完整的秦始皇万里长城走向图,填补长城学研究的空白。”首先,现在已经是2009年了,这一条却说2006年将要做怎么怎么样,显然是有逻辑上的问题。其次对这次秦始皇长城考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经过和结果这五个基本要素,一个都没有进行交代。记述一个事件,其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经过、结果本来是一个都不能少,而在这一条中完全缺失却也写出来了。问题出在哪里呢?我认为问题就出在我们的写作者对写作的基本要求不清楚,问题就出在我们编辑部的直接领导是不是对写作者有这样的基本要求。
《北京长城分支》中的《北京地区长城沿线部分战事一览表》,使用的纪年方法是历史纪年括号加公元纪年,历史分期则在明、清之后是中华民国和解放战争两个时期。“解放战争”无论如何都不应该称为一个朝代。中华民国之下所属的11条,未用中华民国纪年,而是在“清顺治元年(1644)”后直接用的“中华民国1927年”,再往后则是用的“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
另外,我认为将1947年12月解放军北岳部队和冀热察部队炸毁清河至南口段铁路;1948年5月16日解放军某部在昌平与国民党142师两个团激战,歼敌3000多人;1948年12月10日东北野战军歼灭国民党107军等战斗,列为长城战事也不妥当。
五、关于内容的真实、准确性问题
条目是《中国长城百科全书》框架中的基本单元,也是百科全书存储长城信息的基本手段和主要表现形式。因此,可以说每一个条目内容质量的好差,都直接影响着《中国长城百科全书》的整体质量。
内容的真实、准确,是《中国长城百科全书》的生命线,换一个角度说,真实、准确也是《中国长城百科全书》的质量标准底线。中国长城学会是长城研究的学术单位,拥有这么多的专家这么多的学者,结果做出一部书连最基本的真实、准确都保证不了,就实在没有办法向社会交代了。学术水平高一点或低一点,还可以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来自说自话,但真实、准确出了问题,白纸黑字只能说明我们不负责任了。
《中国长城百科全书(设计书)》中的样稿,一级条目《八达岭长城》的第二层释文标题《仿明文化街》:“原关城西侧商业街于2005年进行改造,以明代建筑风格为基础,突出明长城及其时代的文化特色,┈┈形成了浓郁的文化氛围,使长城文化主题更为突出。”这是一个小条目,约260字。这个条目所写的那条仿明文化街,今天已经不存在了。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主要是在报刊和网络资料中选取素材时,写作者没有很好得做材料的甄别工作。报纸和网络上的内容有很强的新闻性,有些文章角度很新颖,文笔也很生动,看着非常好看,可是作为《中国长城百科全书》条目写作的参考或素材,则要十分慎重才行。新闻不完全等同于历史,即便是真实的新闻也只是告诉了社会,今天发生了什么事情。这件事情是否有价值,是否值得被记录下来,则是另外的问题。
《中国长城百科全书》虽然不是众手成书,但却是由编者采自于不同的长城研究成果,由于编者的水平及原作者观点认识的差异,表述出来便会产生偏差。比如在《长城沿革》部分中列有“清长城”的条目,其实关于“清长城”是有很大争议的,学术界一般是不承认“清长城”。 《长城沿革》部分采取了承认“清长城”的观点,可是在后面的《长城建筑》、《长城人物》、《长城军事》等分支却再也没有了与“清长城”相关的内容,基本是采取了不承认“清长城”的态度。如果《中国长城百科全书》决定收所谓的“清长城”,那么在其它相关部分就要解决 “清长城”是什么人建的?建在什么地方了?在“清长城”上都发生了什么军事活动等问题。
六、关于“详”与“略”的问题
条目的标题与正文的内涵、外延要一致,这应该是一个基本要求。条目的标题一定要能准确涵盖住内容,正文的内容也一定要符合标题,既不能帽子大身子小,也不能帽子小身子大。山西长城的第二层释文标题《长城旅游》全文如下:“山西地区长城旅游始于20世纪某某年代,经修复后已开放为旅游胜地的主要有杀虎口旅游区、黄河旅游区、娘子关风景名胜旅游区、固关长城景区、摩天岭景区、华山旅游风景区、雁门关旅游景区等。”我认为介绍一个省的长城旅游至少应该是一个中条目,按《长城百科全书(设计书)》的规定,中条目字数应该5000—10000字的词条。
《长城百科全书》的条目,除了要求内容真实、要素齐全之外,还要设法提高记述深度,尤其要挖掘出有关资料中最具本质意义的内容,才能收到画龙点睛,深化主题的效果。而山西长城的二级条目《长城旅游》仅仅用连标点符号在内才88个字就带过去了,并且主要是罗列了景区名称,显然是帽子大身子小。在这一条目中,我们本该看到的山西省长城旅游资源的种类、状况,山西长城旅游发展的历程,山西长城旅游开发的有利条件、制约因素等实质内容,正文之中却一点也没有,这种内容与标题反差太大的地方还有很多。
《长城百科全书》的写作,很多的条目都要运用背景资料。任何地方、事件、人物的条目,都离不开一定的相应条件和有关因素,这些条件或因素就是背景资料。适当地介绍一些背景资料,便于读者理解本条目的正文内容。背景资料使用得当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但不能过多,更不能喧宾夺主。
如《北京长城分支》的条目《北京结长城》,因为北京结并不是历史上明长城的一个防御单位,所以和古北口长城等一个模式,设有第一层释文标题《北京结长城修建史》,讲的都是蓟镇昌平边墙的修建,只是介绍完后写一句“当时北京结长城一带均属昌平”。第二层释文标题《北京结防线》两千多字,其中80%是介绍蓟镇石塘路、昌镇黄花路、宣镇东路、宣镇南山路的情况。其实这些内容在其他相关的地方都有详细介绍,在这里只需作为相关背景简要地介绍一下就可以。因为条目设置得不合理,写作者非要将没有的内容编出来,只好用一些别的内容充填。
七、关于“全”与“精”的问题
《中国长城百科全书》既然叫“全书”,就一定要注重“全”。我这里所说的“全”并不是要一味的增加篇幅,我们要在既定的有限的篇幅之内,力争做到内容的全面、完整。“全”有两层意思:一个意思是关于长城各门类、各方面的主要内容不能遗漏。另一个意思是每一条目本身的要素必须齐全完整。讲事件一定要介绍清楚所记事物的基本要素,即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因、何果,如果所记要素不全,就属于记述内容不完整。
现在的《中国长城百科全书(设计书)》这两方面都存在问题,需要认真对待才行。应该将《中国长城百科全书》“全”的问题,视为《中国长城百科全书》质量的最基本要求。如果这方面做得不好,到最后《中国长城百科全书》大的方面门类不齐全,小的方面条目写作要素不齐全,全书的质量就无从谈起了。
按设计书规定《中国长城百科全书》11个分支,共计1000个条目,总文字数为150万。在这么小的容量里,要做好《中国长城百科全书》,选择条目就 一定要“精”。只有做到设计篇目时选目要精当,写作时文字要精炼,我们才可能在有限的篇目中,做出最好的一部《中国长城百科全书》。
《中国长城百科全书(设计书)》的《长城保护》分支下,《保护活动》是一个大条目,其第一层释文标题只有三条,第一条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轰动国内外的“爱我中华,修我长城”活动,第二条是“长城绿色工程”,第三条是“清扫长城活动”。这三条所记述的事情,从性质到影响力都完全不同,即便这些活动都是真实的也根本不应该同等对待。“爱我中华,修我长城”活动是在国内外持续搞了几年的大型活动,“清扫长城活动”则仅是在长城某一个地方,仅做了几个小时的活动。记述“长城绿色工程”,如果不是记述这件事发展的全过程,而只记述某一时段的情况,那就叫记述内容不完整。
我所知道的“长城绿色工程”仅仅做了一些宣传,根本就没有在长城沿线开展实质性的绿化长城工作。1999年7 月,周光召、吴阶平、贾兰坡等22位院士、著名科学家提出了“建设长城绿化系统工程”的倡议;2000年初长城绿色工程组委会成立,计划在东起辽宁丹东,沿长城西至新疆库尔勒市,沿长城两侧植树种草、治沙还田,因地制宜营造各种林地,改造沙漠、保护长城,发展各种绿色产业和生态农业。但是除搞了一个长城绿色工程万里行考察活动之外,基本没有再做什么。该活动2000年7月29日从丹东开始,9月3日在库尔勒市结束,万里行考察团从明长城东端起点辽宁省丹东市虎山出征,沿长城向西,乘汽车行程一万多公里,经河北、天津、北京、山西、内蒙古、陕西、宁夏、甘肃、新疆等十省(区、市)。
关于“长城绿色工程”、“清扫长城活动”的内容,肯定是来源于新闻。新闻的时效性很强,很多的内容不准确,后续报道纠正先前报道,甚至推翻先前报道的事例也经常能见到。《中国长城百科全书》是资料性的工具书,要给当代的人看,更要给子孙后代看,所以在写关于当代的内容时,写作者一定要有存史的意识。条目写作时一定要记明事物的发展轨迹,即事物的发生、发展和结局。不能看到一条消息就照录,而要做一点研究,查一查事情的来龙去脉,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条目的撰写质量。
八、关于审稿的问题
《中国长城百科全书》的编写体例专门设立《审稿制度》,现在很多的稿子已经出来了,要将《中国长城百科全书》编成一部高质量的书,目前只能靠审稿时下一下功夫了。看得出在《中国长城百科全书》的编纂过程中,工作人员注意了资料搜集阶段的资料鉴别,只是还不够,特别是专业性很强的那部分内容,存在的问题相对还很多。所以,在书稿的审稿阶段审稿者还要对书中所收资料进行认真地鉴别,这是万万不能忽略的事,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般来说,审稿主要从观点、体例方面把关,同时也要兼顾文字,但对《中国长城百科全书》的书稿而言,更应该重视审查一下资料的准确性。特别是我们现在这种工作模式,对资料的准确性审读,很容易出现各方面相互观望、相互依赖的情况,最后书稿的质量不能得到有效的保证。首先,编辑部的同志们对长城熟悉程度不够深,认为资料是否翔实可靠应由长城沿线各省文物部门负责审核。长城沿线各级文物部门负责审稿的同志,则很可能认为具体编写人员在写稿的时候已经严格把关了,而且还有长城学会的专家把关,书稿的质量一般不会有大问题。这种两方面相互依赖的情况,很可能最后会耽误事。
需要专家审稿的部分也可能出现这种情况。编写人员认为书稿完成后,反正要交给专家评审,即便有问题也可以发现并改正过来。参加评审的专家又很可能因为时间的原因,没有真正投入精力认真审稿。他们或许认为编辑部的同志们在编写时已经认真把关了,最后还要由出版社的责任编辑把关,因为“责任”编辑就是要承担编辑。最后出版社又可能认为,书稿是各级文物部门编写的,又经过了层层审查,出版部门只要尽到出版技术方面的责任就不会出问题。
《中国长城百科全书》的质量保证,主要依靠审稿和出版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审稿这个环节又要特别注意资料的准确性。如果资料鉴别工作流于形式,全书的可靠性就会出问题。《中国长城百科全书》成稿之后,我们强调书稿审稿阶段的资料鉴别工作,绝不是空穴来风,也不是不相信编辑同志们的工作态度。应该说编辑部、各级文物部门对《中国长城百科全书》书稿的史实都负有重大责任,但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的一个现实,编辑部的工作人员基本上是临时的、非专业的人员,而审稿则都是兼职的专家学者。
审稿阶段的资料鉴别与资料搜集阶段的资料鉴别有所不同,资料搜集阶段的资料鉴别是初步、单一的甄别。审稿阶段的资料鉴别是以《中国长城百科全书》整部书稿为背景,要进行更强的综合分析和归纳,所以这项工作要安排专人负责专门的部分。如果只是一般性的征求一下意见,由于受到时间、精力等因素的制约,再加上大家的责任心没有调动起来,就一定会影响书稿的审稿效果。
还有一些问题,比如关于条目名称的质量,有些分支就存在“类目不全,领属失当”的问题。在《北京长城分支》中《居庸关》的二级条目《居庸关文化》下,设有三级条目《庙祠》。《庙祠》是一个近两千字的条目,较详细的介绍了居庸关的城隍庙、吕祖庙、真武庙、关帝庙、关王庙、马神庙、表忠祠,这样的安排显然不够合理。内容归属失当的问题不是小问题,弄不好会造成篇目结构的混乱。再比如综合性条目和后面的单一条目内容有大量重复的问题等,我就不一一列举了。当然,综合性条目和单一条目之间有时不可避免会出现交叉,但即便如此,也要做到详略不同,即具体内容在单一条目里展开写、详细写,在综述或概况里归纳写、简略写,尽量避免过多的重复。
尽管提了不少意见,但我对《中国长城百科全书》编辑部在组委会领导下能编出一部好书还是充满信心。现在做好这件事有天时有地利有人和,我说的人和讲的是三方面:京华出版社有百科全书方面的专家,辞书编辑部有专门的编辑队伍和经费保证,长城学会有长城方面的专家。如果三方面能真正的形成合力,就一定能够实现《中国长城百科全书(设计书)》中提出的目标,编撰出一部“全面展示长城历史及风貌的百科全书”。



本帖由 老郑2009-09-27 11:24:18发表


“对《中国长城百科全书》相关问题的分析”(杜冬梅)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对《中国长城百科全书》相关问题的分析
杜冬梅
2009年3月

对董会长《关于〈中国长城百科全书(征求意见稿)〉的意见》一文我们认真进行了分析,对于文中提到的具体问题我们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和解决,现将各部分的解决方案做一汇总分析。并根据各部分问题汇总出对本书的基本质量要求附于各段落之后。

一、 关于条目及内容的价值问题。

问题1、北京长城的军事防御是很重要的内容,但有效内容不足500字,关于北京长城军事设施、军事纵深、军队驻守等涉及军事防御的具体内容,几乎一点也没有。
解决方案:对此部分内容进行必要的资料补充,所补充的资料包括:屯兵系统、烽传系统、驿传交通系统、军需屯田系统等。另外长城中的重要军事设施中所包括的关隘、城堡等在长城遗存部分已作出相关介绍,此处只提及即可。

问题2、山西长城《河曲县》下的第一层释文标题《长城旅游》仅有一句话,条目内容里,长城旅游本身的要素一点没有。第二层释文标题娘娘滩、太子滩和长城没有关系,真正和长城有关系的“护城楼”却没有写。
解决方案:河曲县为忻州市下辖县,其释文中长城旅游部分的内容已偏离释文主题,经调整后,将长城旅游这一层次删除,其中关于“护城楼”的内容放在长城遗存的下级释文敌楼中以圈码形式进行介绍,以突出其重要性。
附修改后条目
河曲县 XXXXX。
长城修建史 XXXXXX。
长城分布 XXXX。
长城遗存 XXX。
敌楼 河曲地区长城沿线现存3座砖砌敌楼。①XXX。②XXX。③护城楼。位于河曲城旁,是保存状况最好的一座。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最多时驻有戍兵500余名。清时在护城楼上修建玉皇阁,北城墙上修建元帝庙。该楼距离城墙和黄河各百米,又称镇河楼。为高台建筑,有上下两截登城道,左右各置石狮。基座正面宽20米,楼高20余米。楼内窑洞供奉佛像,楼顶为平台,有一铁色影壁。敌楼西北有套城痕迹,推断是瓮城,水西门古渡口应在护城楼旁边。楼上立“重修护城楼玉皇阁记”石碑。“文化大革命”中楼的上层建筑被毁。1996年修复玉皇阁并重塑佛像金身。

相关要求:做到在有限的篇幅里使有效信息的含量最大化,这是保证全书质量的重点。在基本信息齐全的情况下,相对来说不太重要的地方篇幅不能太长,重要的地方也不能干干巴巴过于枯燥,没有多少信息含量。

二、关于时间概念不清,数据和表述不准确的问题。

问题1、《长城沿革》部分中的“南北朝长城”,实际上所列的都是北朝长城,历史上南朝根本就没有修过长城,条目名称名实不符。
解决方案:将“南北朝长城”条改为“北朝长城”。

问题2、将民族融合、民族政权等一级条目放在长城文化的分类之下,而民族及民族政权是和文化完全不相干的事物。下面又将二级条目民族迁徙、民族贸易,放在一级条目民族政权之下。民族迁徙、民族贸易与民族政权根本不具有归属关系,这样的安排完全错误。
解决方案:将全部民族类条目拿出单列一个长城区域民族分支,或将此部分内容放入综合分支中,不再将其放在长城文化分支下。并将民族融合、民族政权、民族迁徙、民族贸易作为并列的同一级条目处理。

问题3、民族迁徙应是一个大条目。从目前的《中国长城百科全书(设计书)》中看不出民族迁徙所应包含对本民族和相关民族都产生的重大影响。在二级条目《民族迁徙》之下,只有《走西口》和《闯关东》两个三级条目。走西口、闯关东是清末汉人大量的移民到长城外边,都不是本来意义上的民族迁徙,只写这样两条可以说和没写民族迁徙一样。
解决方案:在撰写过程中,我们尽量加大民族徙这个条目的信息量,下设多个层次来展示相关知识。另外此条目内容和民族融合的内容相互关联、补充,民族融合为一个大条目,全文6000余字。
附:民族迁徙、民族融合条目撰写框架。
民族迁徙 XXX(综述内容)
汉代民族迁徙 XX(综述)。①西汉北方民族内迁。XXX。②东汉北方民族内迁。XXXX。
魏晋时期民族迁徙 XX(综述)。①匈奴内迁。XXXX。②鲜卑内迁。XXX。③乌桓内迁。XXX。④氐羌内迁。XXX。⑤羯人内迁。XXX。
十六国时期民族迁徙 XXXX。
金元时期民族迁徙 XXX。
清代民族迁徙 XXX。
民族融合 XXX(综述内容)。
融合基础 XXXX。
融合过程 XX(综述内容)。
秦汉时期 XXX。
魏晋南北朝时期 XXX。
隋唐时期 XXX。
宋辽金时期 XXX。
元明清时期 XXX。
融合途径 长城带民族融合通过民族战争、民族迁徙、民族政策、民族商贸等途径实现。XXX。
强制融合 XXX。
自然融合 XXX。
融合影响 XXX(综述性内容)。
生产技艺 XXX。
风俗习惯 XXX。
文化艺术 XXX。
宗教信仰 XXX。
科学技术 XXX。

问题4、时间概念不清,数据和表述不准确也是比较普遍的问题。《北京长城》中介绍长城遗存的第二层释文标题《城堡》:“北京境内长城沿线共有140——150座城堡,现存有130座。分布在6个县,其中密云50座、延庆42座、昌平4座、怀柔21座、门头沟2座、平谷11座。这些城堡中只有20%左右保存相对完整,多数分布在山区和人们很难攀登上去的地方。约有30%保存一般,现场尚看到一些残损的墙体。另有50%的城堡只有遗迹”,共多少,应该是一个精确数字,可后面跟着的是不确定数“140——150座”。“ 现存有130座”的记录虽确定,却没有讲是什么历史时期的城堡。同一历史时期的城堡可以放在一起比较保存状况,如果是战国时期与明清的城堡根本就不能放到一起比较,所以给出历史时期很重要。接下来对城堡保存状况的表述更加模糊,“相对完整”是与什么参照的相对?什么状态叫做“保存一般”?“尚看到一些残损的墙体”中的“一些”指多少?

解决方案:此部分资料来源为《北京长城志》,关于文字本身的问题我们可以进行改正,如“北京境内长城沿线有140~150座城堡,存有130座。其中密云县50座、延庆县42座、昌平区4座、怀柔区21座、门头沟区2座、平谷区11座。”但对这些城堡均处于什么历史时期,尚看到一些残损的墙体中的“一些”指多少,如果没有相关的调查材料,后边的内容只能删除。

相关要求:条目的设置要准确,要弄清概念,使名实相符。时间概念不清,数据和表述不准确的问题要避免,力求用词准确、到位。

三、关于主要材料缺失的问题

问题1、榆林市条目的第一层释文标题长城保护释文主要材料欠缺,如榆林古城的修缮、镇北台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确定,榆林长城的保护性调查等内容均未体现。
解决方案:将榆林市条目长城保护层次下的释文重新改写,加入相关知识。
附:修改后部分
榆林市 XXXX。
长城保护 榆林市境内长城保护始于20世纪80年代。榆林市长城遗址镇北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榆林城墙和横山波罗堡遗址两处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榆阳区建安堡遗址等14处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镇北台于1992年被陕西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1996年榆林市长城学会成立,1998年学会组织会员对榆林款贡城西北角墩台修复过程中的用料、形制、施工技术、有关数据等实地考察,并撰写《榆林款贡城西北角墩台修复记》。2002年榆林古城重建和修缮工程开工,2005年完工,明清建筑古迹 “北台南塔,六楼骑街”景观得以再现。
问题2、北京市条目下的释文标题长城保护释文主要材料欠缺,且撰写存在偏差。
解决方案:补充相关材料,对偏差进行处理,见下文。

相关要求:条目主体内容必须清楚,尽量做到完整。条目主体内容缺失,会导致条目内容与题目不符或相关信息不完整,使读者只能见叶,不能见林。

四、关于内容中的硬伤问题。

问题1、在北京市条目中“1987年八达岭长城、司马台长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存在错误。
解决方案:将此句话改为“1987年包括八达岭长城、司马台长城在内的中国长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问题2、在秦始皇长城之下的第二层释文标题秦始皇长城考察中:“中国于2006年对秦始皇万里长城进行实地考察,将首次绘出完整的秦始皇万里长城走向图,填补长城学研究的空白。”存在错误,且事实表述不完整。

解决方案:对此部分释文进行重新撰写,修正错误,补充资料。

附修改后的条目释文:
秦始皇长城 XXX
秦始皇长城调查 中国长城学会于2006年组织对秦始皇长城进行实地考察,为中国首次对秦始皇长城进行考察。考察从秦始皇万里长城最西端甘肃省岷县(史称临洮)开始,经宁夏、内蒙古、陕西、河北、辽宁6省18市46县,最后抵秦长城最东端(史称辽东),考察内容包括长城的具体位置、分布、走向、通讯设施、工程实施情况等,并首次绘出完整的秦始皇万里长城走向图,填补长城学研究的空白。2008年8月,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董耀会等开始徒步考察固阳境内秦长城。

问题3、《北京长城分支》中的《北京地区长城沿线部分战事一览表》,使用的纪年方法是历史纪年括号加公元纪年,历史分期则在明、清之后是中华民国和解放战争两个时期。
解决方案:体例统一规定为历史纪年括号加公元纪年,中华民国后只用公元纪年,不加注中华民国、解放战争时期等。
问题4、将1947年12月解放军北岳部队和冀热察部队炸毁清河至南口段铁路;1948年5月16日解放军某部在昌平与国民党142师两个团激战,歼敌3000多人;1948年12月10日东北野战军歼灭国民党107军等战斗,列为长城战事也不妥当。
解决方案:将此部分内容从长城战事中删除。

相关要求:要求编者一定要对材料进行判断选择,保证所选择材料的正确性。

五、关于内容的真实、准确性问题。
问题1、在八达岭长城的第二层释文标题中有仿明文化街一个层次,今天已经不存在。
解决方案:将仿明文化街这一层次删除。
问题2、在长城沿革部分中列有清长城的条目,其实关于“清长城”是有很大争议的,学术界一般是不承认“清长城”。
解决方案:广泛搜集学术界的所有观点,对“清长城”一条,对其争议采用多角度进行介绍。

相关要求:内容的真实、准确,是《中国长城百科全书》的生命线,也是《中国长城百科全书》的质量标准底线。编者在进行编辑加工时一定要保证所选材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六、关于“详”与“略”的问题
问题1、山西长城的二级条目《长城旅游》仅仅用连标点符号在内才88个字就带过去了,并且主要是罗列了景区名称,显然是帽子大身子小。应该加入山西省长城旅游资源的种类、状况,山西长城旅游发展的历程,山西长城旅游开发的有利条件、制约因素等实质内容。
解决方案:补充相关资料,由于我们目前手头资料不足,希望专家能够提供相关资料。

问题2、北京长城分支中北京结长城并不是历史上明长城的一个防御单位,所以和古北口长城等一个模式进行撰写不合适。因为条目设置得不合理,写作者非要将没有的内容编出来,只好用一些别的内容充填。
解决方案:将北京结长城改写为一个小条目,以区分北京境内其他重要长城。
附改写后的条目释文:
“北京结”长城 明长城两个体系在北京地区的会合点。位于怀柔区境内,指由田仙峪口以西,经擦石口、磨石口到南冶口的一段长城。北京地区长城总走向主要分为东西、北西两个体系,两个体系在怀柔区雁栖镇西栅子村旧水坑西南的分水岭上会合,形成临近的南、北两个会合点,被命名为“北京结点”,简称“北京结”。 北京结往东是慕田峪,往北西是九眼楼,往西是黄花城。明长城从山海关过来,至北京结分为内长城及外长城。北京结为蓟、昌、宣3镇分界点;砖石长城与石垒长城分界点;单纯长城与复线长城分界点。以北京结点为枢纽点,长城分为4条支线,在九眼楼以南的南结合点,又分为伸向西南和伸向东方的两条支线,其东支长城由慕田峪以东依次为亓连口、神堂峪、河防口、大水峪至密云小水峪,明嘉靖时属蓟镇石塘路;西南支长城由慕田峪以西,经北京结的关口田仙峪,再依次经擦石口、磨石口、驴鞍岭、大榛峪口、南冶口、大长峪口、小长峪口、黄花镇本镇口、鹞子峪口、撞道口、石湖峪口、西水峪口入延庆,属蓟镇长城;九眼楼以北会合点有伸向西和西北两条支线,西北支长城由黑坨山向西北经延庆进入河北省,西和西北两支长城明嘉靖年间为宣镇长城。“北京结”为内外长城界、三镇分界、形制分界和单复线界,对外形成宣镇东路、宣镇南山路、蓟镇石塘路、昌镇黄花路4道防线。

“北京结”四道防线形成表
防线 形成过程
昌镇黄花路 明永乐年间(1403~1424),修建大榛峪口、驴鞍岭口、磨石口、田仙峪寨、慕田峪关、枣园寨关、石城岭口、西水峪口、撞道口、小长峪口、大长峪口、南冶口等17个隘口;正德年间(1506~1521)修建石湖峪口;嘉靖年间(1522~1566),修建擦石口、贾儿岭口、鹞子峪口、本镇口4个关隘,并修筑黄花路边墙;隆庆三年(1569)至万历元年(1573),修筑空心敌台44座,后又修昌镇边墙。
蓟镇石塘路 明永乐年间(1403~1424),修建亓连口、神堂峪、河防口、大水峪关、牛盆峪、白道峪、东水峪、石塘岭、东石城等关隘;嘉靖三十年(1551),建石塘岭边墙;万历六年(1578),修密云、怀柔交界处西沙地城段;万历四十三至四十五年(1615~1617),修蓟镇边墙。
宣镇南山 明嘉靖年间(1522~1566),修筑南山一带土城,东起永宁县东火焰山,西抵保安州东南河合口,置城于此,设兵驻守;修筑永宁大小红门并柳沟口,修筑墩台,添设守备一名于岔道城;居庸关东北,自岔道西抵龙爬山止,修隘口及边,筑墩、堡,隘口设卒把守;修筑大石墙或虎尾小墙,修筑西至合河口,东至横岭的大墙。万历年间(1573~1620)修南山及中北二路诸边墩营寨和南山边垣。
宣镇东路 明天顺八年(1464),修四海冶堡;成化二年(1466),修四海冶附近的紧要隘口;正德年间(1506~1521),四海冶堡东至镇南墩起,西至永宁界已成规模;嘉靖二十八年(1549),四海冶、永宁界一带创修石墙一道,添设墩台;嘉靖三十六年(1557),隆永新设兵备,宜即以东路革属之。

相关要求:条目的标题与正文的内涵、外延要一致,这应该是一个基本要求。条目的标题一定要能准确涵盖住内容,正文的内容也一定要符合标题,既不能帽子大身子小,也不能帽子小身子大。除了要求内容真实、要素齐全之外,还要设法提高记述深度,尤其要挖掘出有关资料中最具本质意义的内容,才能收到画龙点睛,深化主题的效果。

七、关于“全”与“精”的问题
问题1、长城保护分支下,《保护活动》是一个大条目,其第一层释文标题只有三条,第一条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轰动国内外的“爱我中华,修我长城”活动,第二条是“长城绿色工程”,第三条是“清扫长城活动”。这三条所记述的事情,从性质到影响力都完全不同,即便这些活动都是真实的也根本不应该同等对待。
解决方案:撰写时对“爱我中华,修我长城”活动、长城绿色工程、清扫长城活动3条因其重要程度不同区别对待,在释文结构、释文字数上均不同,从而体现其性质及影响力的不同。其中“爱我中华,修我长城”活动,设活动背景、活动宣传、赞助成果、主题活动4个层次标题,释文字数为3000余字。而另外两个条目均写成小条目做简单介绍,每条400字。

相关要求:《中国长城百科全书》既然叫“全书”,一定要注重“全”。所谓“全”并不是要一味的增加篇幅,要在既定的有限的篇幅之内,力争做到内容的全面、完整。“全”有两层意思:一是关于长城各门类、各方面的主要内容不能遗漏。另一个是每一条目本身的要素必须齐全完整。讲事件一定要介绍清楚所记事物的基本要素,即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因、何果,如果所记要素不全,就属于记述内容不完整。

八、关于审稿的问题
问题1、《北京长城分支》中《居庸关》的二级条目《居庸关文化》下,设有三级条目《庙祠》。《庙祠》是一个近两千字的条目,较详细的介绍了居庸关的城隍庙、吕祖庙、真武庙、关帝庙、关王庙、马神庙、表忠祠,这样的安排显然不够合理。
解决方案:将居庸关的庙祠部分进行改写,只做简单介绍,不对各庙祠内容做展开介绍,对于重要的庙祠可将其放入文化分支中的寺庙条目中进行介绍。
附改写后释文:
居庸关 XXXX。
庙祠 居庸关自元至清修建有众多庙祠,涉及佛教、道教、儒教等。主要有城隍庙、吕祖庙、真武庙、关帝庙、关王庙、马神庙、表忠祠等。其中城隍庙建于明洪武年间,清乾隆三十年(1765)重修。吕祖庙位于翠屏山上,坐东面西。始建年代不详。真武庙位于居庸关北券城内,建于明洪熙元年(1425)。关帝庙位于居庸关西山北侧,明正德年间由明武宗敕建。关王庙位于居庸关南券城内,建于明正统年间。马神庙位于居庸关关城南侧西山麓,建于明弘治十七年(1504),清乾隆五十七年重修。表忠祠位于关内西南侧,明弘治年间为纪念明朝右副都御史罗通而建。

相关要求:审稿阶段的资料鉴别以《中国长城百科全书》整部书稿为背景,要进行更强的综合分析和归纳。

以上是针对董会长提出的具体问题做出了相应的解决,同时编撰人员在其他条目的编写过程中也应贯彻这样的基本思路,努力编写出一部高质量的长城百科全书。

总体要求:综上所述,对于《中国长城百科全书》的编撰,应着重从两个方面进行把握。一是《中国长城百科全书》的条目设置,应该做到“横不缺项,纵不断线”,也就是说,在全书之中横向与长城相关的门类及重要的信息不能缺,纵向贯穿全书的长城这条主线不能断。二是必须提高初稿文字的质量,做到资料翔实、叙述准确、文字精炼。



本帖由 老郑2009-09-27 11:26:58发表


虽然我也给百科全书写了建议,但说句实话,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我当时真没搞清楚百科全书和长城志的关系。

百科全书是长城志的略缩本?
百科全书是原版(吉林版)的增定本?



本帖由 老普2009-09-27 12:28:23发表


一位办事认真,有板有眼,又很固执的长者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本帖由 黑风2009-09-27 13:46:39发表


看过你的建议,感觉写的好认真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这是两部不同的书,
百科全书是原吉林版的修定本,属工具书,是单本;
《长城志》则是大部头、全方位的志书。




本贴最后一次由老郑修改于2009-09-27 13:08:02



本帖由 老郑2009-09-27 13:01:12发表


那么多文章,就贴这么4篇?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本帖由 黑风2009-09-27 13:56:39发表


小站空间有限,而且有两篇就是小站网友写的,在这贴过了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其它几篇我正陆续贴在我的博客上,你可以过去看



本帖由 老郑2009-09-27 14:36:03发表


期待着……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本帖由 尚方2009-09-27 09:25:01发表


……尚方早日当上局长……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本帖由 老郑2009-09-27 11:41:41发表



www.thegreatwall.com.cn 提供支持    版本:greatwallv2.0.0
Time: 0.0093297958374023 Se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