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首页 :: 发新帖 :: 刷新 :: 小站首页 :: 登录/注册

久闻关垭楚长城 雨中跋涉看究竟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20多年前,湖北十堰与陕西平利交界处的“关垭子”,就已经被当地有关部门认定为“楚长城”。
这次我们到了十堰后,做了到关垭去看一看的计划。但与十堰市文物局取得联系后,得知路很远,去一趟不容易,全是山路还正在修,要走六个小时。更糟糕的是,天气预报当地的未来两天有中到大雨。劝我们下次再考虑。

放弃吗?我们俩都不甘心,已经大老远的从北京跑到十堰了,这次不去,下次谁知又是什么时候呢?

第二天是星期六,我俩吃完早饭就出发了。结果,真的是雨中240公里山中烂路。不过下午三点半,我们还是如愿以偿的看到了那个水泥建筑——“关垭”。

img_file=/photo/upload/2009/05/12412407490.jpg

img_file=/photo/upload/2009/05/12412407491.jpg

img_file=/photo/upload/2009/05/12412407492.jpg

img_file=/photo/upload/2009/05/12412407493.jpg



本帖由 老郑2009-05-02 13:05:49发表


老郑辛苦了,献花一束~~~~~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img_file=/photo/upload/2009/05/12413311870.jpg



本帖由 积雪庐2009-05-03 14:13:07发表


庐主这花真不错,比上次的韭菜花大了点儿。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本帖由 老郑2009-05-03 22:32:59发表


久闻关垭楚长城 雨中跋涉看究竟 -2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img_file=/photo/upload/2009/05/12412409100.jpg

img_file=/photo/upload/2009/05/12412409101.jpg

img_file=/photo/upload/2009/05/12412409102.jpg

img_file=/photo/upload/2009/05/12412409103.jpg



本帖由 老郑2009-05-02 13:08:30发表


久闻关垭楚长城 雨中跋涉看究竟 -3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img_file=/photo/upload/2009/05/12412410270.jpg

img_file=/photo/upload/2009/05/12412410271.jpg

img_file=/photo/upload/2009/05/12412410272.jpg

img_file=/photo/upload/2009/05/12412410273.jpg



本帖由 老郑2009-05-02 13:10:27发表


久闻关垭楚长城 雨中跋涉看究竟 -4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附:

关 垭 遗 址
作者:文旅局 转贴自:本站原创 更新时间:2004-6-4


关垭,又称大关垭,位于平利县东30公里。系陕西与湖北交界之山垭。"两山夹峙,一线中通",汉(中)白(河)公路在此由陕入鄂。
  继一九八三年二月新华社报导:"陕西省在旬阳县发现一段迄今中国最早的长城--楚长城遗址"后,考古工作者进一步考察,以为楚长城从旬阳边界的铜钱关入平利县境,关垭可能是其终点。
  关垭,"城墙东西直径120米,南北蜿蜓于山峦之上,东西各有一城门",为"右上廉县、吉阳县城址"。平利在西晋称上廉,南北朝前期称吉阳,故关垭又称"吉阳关"(此后称白土关)。民国26年修建汉白公路,城门被毁,有遗址。
  关垭遗址,地处战国时期的秦楚之间,为今陕鄂交界天然屏碍形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遗址下发现南北朝时代一米厚的战火灰烬";南宋建炎四伞桑仲犯金州白土关,知州王彦击败之,即此;明崇祯十二年(1639)五月,张献忠在谷城再起。冬,自鄂入陕,被明兵困入白土关。张率部与官兵"大决死战",歼敌数万,始解围;"清康乾时期,白土关常设把总一员,领兵五十,分防关垭";嘉庆二年(1797)九月五日,白莲教首领王聪儿、姚之富率义军数万,破白土关,杀清守关都司赵禧等;同治元年(1862)冬,农民起义军李永和、陈得才率部先后攻破白土关;1949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二野第十九军,智取关垭北山"十八盘",粉碎敌第二道防线,解放平利县城。7月,再次攻克关垭,生俘国民党军144师师长符树蓬及其以下1366人,收复平利。



~~~~~~~~~~~~~~~~~~~~~~~~~~~~~~~~~~~~~~~~~~~~~~~



朝秦暮楚看关垭

2008-4-3 来源:秦楚网-十堰日报 进入【秦楚论坛】


在汉语辞典中,有一个人们熟知并经常使用的成语,那就是“朝秦暮楚”。“朝秦暮楚”源于军队炊烟缭绕的秦、楚两国之间的战争:早上还是秦人在这里埋灶做饭,晚上就是楚国的军队炊烟缭绕。在这里生活的老百姓和周边的一些小诸侯国家,既不敢与秦楚争锋,也不敢得罪秦楚,只好风吹杨柳两边倒。这个成语比喻某些人反复无常,是个地地道道的贬义词。
然而,“朝秦暮楚”在十堰这块土地上,却是有着不同的理解。据史料记载,十堰当年是秦楚交战的地方,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当秦军打来的时候,就换上秦国的门牌,插上秦国的旗子,穿上秦人的衣服。晚上楚军打来,则换上楚国的牌子、楚国的旗子,穿上楚人的衣衫。这是不是一种生存的智慧呢?是不是一种为了保护自己、为了保护自己的财产而不得不采取的一种策略呢?
北宋著名文学家晃补之,在首创“朝秦暮楚”这个成语的时候应该有这个意思。他在《北清亭赋》中写道:“托生理于四方,固朝秦而暮楚”。
然而,秦楚之间的战争时间长,地域广,什么时候,在鄂西北的什么地方,最具有“朝秦暮楚”的特点呢?经考证,竹溪城西二十多公里处一个叫关垭的地方就是其中的一个。
关垭位于湖北省的竹溪县和陕西省的平利县交界处。这个关垭形如一个马鞍,它的前方是正南面,连接着山宝寨;它的北面即马尾巴处,连接着擂鼓台;坐在马鞍上,左手一指即竹溪县城,右手一指则是平利县。群雄争锋的春秋战国时期,这里是秦楚交战的重要关塞。
其实,在很早以前,秦楚之间并不交界,至少可以说在竹溪关垭这个地方不搭界,秦楚之间分布着许多诸侯国。此关垭并非楚国拥有,而是属于当时处于秦楚之间另一个诸侯国——上庸。
公元前611年,楚国大旱的时候,介于秦、楚、巴三强之间的庸国趁机攻楚,不料反被以楚为首的多国部队所灭。巴国在战争中获取了鱼邑这块土地。而秦国从关垭出兵攻打庸国,撤军时为了联合楚国对付晋国,将关垭留给了楚国,秦楚这时有了交界。楚人为了保住关垭这一带的安宁,防御秦国的进攻,就采取了一个长久的万全之策,那就是修筑长城。
楚长城在这个时候诞生了。中国有一句话,叫做“不到长城非好汉”,那指的是北方的长城,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但是拿它来同楚长城——关垭长城相比,就相形见绌了。
有人曾经幽默地说过这样一句话:秦始皇修长城,那是侵犯了楚国人的知识产权啊。的确,以楚长城东半部修筑时间计算,它比秦长城早400多年;以其西部,也就是关垭这个地方的长城与秦长城相比,也比秦长城早一个多世纪。
拿关垭长城同世界上的其它长城相比,其地位更是非同寻常。古罗马人曾经在莱茵河和多瑙河修建过长城,那条长城长538公里,拿它同关垭长城相比,它不仅是“孙娃子”,而且它的个子还没有楚长城这个“老爷爷”的胡须长。
楚长城同英国长城相比,同朝鲜长城相比,同澳大利亚长城相比,其建筑更为复杂。楚长城是集山、寨、水、堡、城于一身的综合体,它的技术含量在当年、在现在看来都是了不起的。即使是经过两千多年的风吹雨淋,今天如果你用坚硬的铁锹来挖掘楚长城的泥土,令你感到力不从心。据考证和化验,这条长城的泥土,是用岩石、石灰,加上猕猴桃树枝的浆子,加上糯米汁粘合而成的,其硬度超过水泥。
中国最古老的长城在十堰有六处,总长100多公里,竹溪境内就有四处,关垭则最为关键。楚长城是在上个世纪后半叶被人们发现的。据《读者参考·博萃》于1990年10月第一版介绍:《我国最古老长城楚长城被发现》,消息透露:“我国最古老的长城——楚长城的一段遗址,最近在湖北省竹溪县关垭子山门被发现。”以关垭为重要关塞的楚长城,既是楚人进军的据点,也是楚人鏖战的阵地,还是楚人退却的屏障,可是,连楚国人自己也没有想到,他们修筑的长城,与人类历史上曾有过的长城相比,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楚长城历史地位如此显赫,“朝秦暮楚”的故事是怎样与楚长城联系在一起的呢?关于“朝秦暮楚”的事情,不是发生在秦楚都强大的时候,而是发生在秦国日臻强大、楚国渐渐衰落的时候。当年,秦国日渐强大,想统一中国,必须同楚交战。秦国攻打楚国有两条线。一条线就是从峣关,过武关,经丹江进攻楚国。第二条线,就是走关垭。据史料记载,楚怀王时期关垭曾有过四次易手。比如,公元前312年,因为张仪帮秦国游说,欺骗楚王,楚怀王同秦军作战而败了,败了之后就割地让关,那一次关垭就被让给秦了。随后秦楚又通过外交途径和好,秦使者宣称,如果楚怀王愿意同秦国友好,愿把汉中这一带一半的土地让给楚国,包括把关垭这个地方送还给楚国。至于楚顷襄王的时候,那个地方也多次发生易手。
这是史料上有详细记载的,如果把没有详细记载的战争事件统计起来就更多了。关垭在秦国统一天下的时候,它是一个非常独特的战略要塞。秦老将王翦为了攻取关垭,曾绕过竹溪的关垭,走峣关,过武关,从关垭的背后袭击楚军,最后夺回关垭。楚军失去了关垭屏障,不久就被灭掉了。
关垭回到统一的秦国之后,也发生过一系列战争。1946年,中原突围部队冲破国民党军队的包围圈,关垭即是其突破口之一。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胡宗南的部队在这里作战,先退后攻,最终取得了胜利。
今天的关垭,依然是雄伟壮观;今天的关垭,依然讲述着当年的故事。但是,现在的关垭,已经没有关塞的作用,而是川陕人民、秦楚人民友好交往的纽带,是市场经济物畅其流的运输通道。 (作者 周进芳 单位:郧阳师专)

img_file=/photo/upload/2009/05/12412411930.jpg

img_file=/photo/upload/2009/05/12412411931.jpg

img_file=/photo/upload/2009/05/12412411932.jpg

img_file=/photo/upload/2009/05/12412411933.jpg



本帖由 老郑2009-05-02 13:13:13发表


对比来看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紫荆关虎皮墙算好的了



本帖由 长啸2009-05-04 14:07:34发表


长知识了 不过看来已面目全非了 旅游开发太搞了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本帖由 一世无城2009-05-02 15:11:37发表


在原来的遗址上盖了一个新的?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本帖由 一元2009-05-04 13:18:55发表


确实,反正原来什么样,谁也不知道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本帖由 老郑2009-05-03 22:35:40发表



www.thegreatwall.com.cn 提供支持    版本:greatwallv2.0.0
Time: 0.17269802093506 Se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