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fficial Name:
红水长城4段HongShuiChangCheng4DuanOur Name:
边墙 / BianQiang
Other Name:
/
Period:明
/ Ming Dynasty 1368~1644
Location: 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起点:原红水乡骆驼水东南3.6千米止点:原红水乡骆驼水东北3.5千米陶家山4号敌台 / GanSuSheng,BaiYinShi,JingTaiXian,QiDianYuanHongShuiXiangLuoTuoShuiDongNan36QianMiZhiDianYuanHongShuiXiangLuoTuoShuiDongBei35QianMiTaoJiaShan4HaoDiTai
[
Looking Local List]
Details:长城类别:墙体
起点经纬高度:东经:103° 56′ 北纬:37° 23′ 海拔:1789
终点经纬高度:东经:103° 56′ 北纬:37° 24′ 海拔:1799
墙体走向:
墙体类别:土墙
结构特点及构筑方式:无完整断面。该段墙体基础为自然沉积层和山体基础,墙体风蚀坍塌呈土垄状,底宽3米-8米,顶呈脊状,残高1.0米-3.5米。
该段墙体起自第0374点,止于第0406点,全长1825米,分为30个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起自第0374点,止于第0375点,长48米。保存状况较差,自然风蚀坍塌呈土垄状,底宽5米-8米,顶呈脊状,高1.5米-3.5米。两边是荒滩,内侧地势较高,外侧地势较低,土垄上土松软碱酥、表面裸露,无植被。
第二自然段:起自第0375点,止于第0376点,长4米。墙体消失,被内侧来的山洪冲毁。
第三自然段:起自第0376点,止于第0378点,长272米。保存状况较差,自然风蚀坍塌呈土垄状,底宽5米-8米,顶呈脊状,高1.5米-3.5米。两边是荒滩,内侧地势较高,外侧地势较低,外侧有一条沟与墙体并行,沟边有垄。墙体内侧有撂荒的耕地,曾蚕食过墙体,墙边留下了凹坑,墙顶布满了砾石。自本自然段墙起点至于231米(0377点)处,为陶家山1号敌台。
第四自然段:起自第0378点,止于第0379点,长44米。墙体消失,为一沙河(干涸的河滩)。
第五自然段:起自第0379点,止于第0380点,长83米。保存状况差,自然风蚀坍塌呈土垄状,底宽3米-5米,顶呈脊状,高1.5米-2.5米,。垄内高外低,两边是荒滩,内侧地势较高,外侧地势较低,墙体遭内侧的耕地蚕食和水冲刷,土垄较小,顶部起伏不平,墙土中多砾石。外侧有一条沟与墙体并行(沟底宽3米-4米,上宽4米-5米),沟边有垄(土垄底宽1.5米-3米,高0.5米-1.5米,沙石垄)。
第六自然段:起自第0380点,止于第0381点,长3米。墙体消失,为一便道豁口。
第七自然段:起自第0381点,止于第0382点,长41米。保存状况差,墙体因自然风蚀坍塌呈土垄状,底宽3米-5米,顶呈脊状,高1.5米-2.5米。土垄内高外低,两边是荒滩,内侧地势较高,外侧地势较低,墙体遭内侧的耕地蚕食(现在撂荒)和水冲刷,土垄较小,顶部起伏不平,墙土中多砾石。外侧有一条沟与墙体并行(沟底宽3米-4米,上宽4米-5米),沟边有垄(土垄底宽1.5米-3米,高0.5米-1.5米,沙石垄)。
第八自然段:起自第0382点,止于第0383点,长9米。墙体消失,被洪水冲毁,洪水来自内侧。
第九自然段:起自第0383点,止于第0385点,长194米。保存状况差,墙体因自然风蚀坍塌呈土垄状,底宽4米-6米,顶呈脊状,高1.5米-2.5米。土垄内高外低,两边是荒滩,内侧地势较高,外侧地势较低,墙体遭内侧的耕地蚕食(现在撂荒)和水冲刷,土垄较小,顶部起伏不平,墙土中多砾石,砾石含50%以上,断面呈土丘状,夯层风蚀不清。外侧有一条沟与墙体并行(沟底宽3米-4米,上宽4米-5米),沟边有垄(土垄底宽1.5米-3米,高0.5米-1.5米,沙石垄)。自本自然段墙起点至于167米(0384点)处,为陶家山2号敌台。
第十自然段:起自第0385点,止于第0386点,长10米。墙体消失,被洪水冲毁,洪水来自内侧的暴雨。
第十一自然段:起自第0386点,止于第0387点,长50米。保存状况差,墙体自然风蚀坍塌呈土垄状,底宽4米-6米,顶呈脊状,高1.5米-2.5米,土垄内高外低,两边是荒滩,内侧地势较高,外侧地势较低。
第十二自然段:起自第0387点,止于第0388点,长12米。墙体消失,被洪水冲毁。
第十三自然段:起自第0388点,止于第0389点,长25米。保存状况差,墙体自然风蚀坍塌呈土垄状,残存于河滩中,土垄较小,底宽1米-2米,顶呈脊状,高0.5米-0.8米,墙土内沙石多,呈沙石垄状。
第十四自然段:起自第0389点,止于第0390点,长66米。墙体消失,被洪水冲毁,呈沙河滩。
第十五自然段:起自第0390点,止于第0391点,长126米。保存状况差,墙体自然风蚀坍塌呈土垄状,底宽2米-5米,顶呈脊状,高1.5米-2.5米。土垄内高外低,两边是荒滩,内侧地势较高,外侧地势较低,土垄较小,顶部起伏不平,墙土中多砾石,墙体底边有少部分用石头垒砌加固。外侧有一条壕沟与墙体并行(沟底宽5米-7米,上宽4米-5米),沟边有垄(土垄底宽1.5米-2.0米,高1.0米-1.2米,沙石垄)。
第十六自然段:起自第0391点,止于第0392点,长9米。墙体消失,被洪水冲毁,洪水来自内侧。
第十七自然段:起自第0392点,止于第0393点,长223米。保存状况差,墙体自然风蚀坍塌呈土垄状,土中砾石多,底宽3米-6米,顶呈脊状,高1.5米-2.0米。土垄外高内低,内侧地势较高,外侧地势较低,呈台地,局部墙体遭内侧的耕地蚕食(现在撂荒),呈田埂状。
第十八自然段:起自第0393点,止于第0394点,长23米。墙体消失,被洪水冲毁,沙石沟底。
第十九自然段:起自第0394点,止于第0395点,长26米。保存状况差,墙体自然风蚀坍塌呈土垄状,土中砾石多,底宽3米-5米,顶呈脊状,高1.5米-2.0米,顶偶尔残存未坍塌的墙体,夯层外露,墙体脱落,底部夯土壅于墙底两侧。
第二十自然段:起自第0395点,止于第0396点,长163米。墙体消失,被平为耕地。
第二十一自然段:起自第0396点,止于第0397点,长28米。保存状况差,墙体自然风蚀坍塌呈土垄状,墙土中砾石多,坍塌为低小的沙石土垄。
第二十二自然段:起自第0397点,止于第0398点,长105米。墙体消失,低凹处被洪水冲毁,两端台地被平为耕地。
第二十三自然段:起自第0398点,止于第0399点,长45米。保存状况差,墙体自然风蚀坍塌呈土垄状,墙土中砾石多,顶部一侧坍塌,露出夯层,夯层间夹砾石层(砾石层厚0.03米-0.07米),坍塌的夯土上布满砾石,土垄底宽6米,高3米,顶脊状,处于沟边的墙体底用石块加固。本自然段起点为陶家山3号敌台。
第二十四自然段:起自第0399点,止于第0400点,长34米。墙体消失,为一山洪沟。
第二十五自然段:起自第0400点,止于第0401点,长44米。保存状况差,墙体自然风蚀坍塌呈土垄状,底宽5米-7米,高2米-3米,顶脊状,局部有石块加固和补筑(顶部坍塌的豁口用石块垒砌),现在坍塌散落于墙边。
第二十六自然段:起自第0401点,止于第0402点,长10米。墙体消失,为一山洪沟。
第二十七自然段:起自第0402点,止于第0403点,长17米。保存状况较差,墙体自然风蚀坍塌呈土垄状,底宽5米-7米,高2米-2.5米,顶脊状。后期用石块加固和补筑的痕迹明显,两边是散落的石块,石块大小不等,大多是红色平板石。
第二十八自然段:起自第0403点,止于第0404点,长95米。保存状况较差,墙体自然风蚀坍塌呈土垄状,顶部残存为完全坍塌的夯筑痕迹,夯层外露,底部被脱落的夯土壅压,底宽5米-7米,高2米-3.5米,顶脊状,起伏不平。
第二十九自然段:起自第0404点,止于第0405点,长9米。墙体消失,为一山洪沟。
第三十自然段:起自第0405点,止于第0406点,长7米。保存状况差,自然风蚀坍塌呈土垄状,沿山丘而上,坍塌低平。
现状:整体保存差,墙体自然风蚀坍塌呈土垄状,内侧地势较高,外侧地势较低,墙体遭内侧的耕地蚕食(现在撂荒)和水冲刷,局部土垄较小,顶部起伏不平,墙土中多砾石,砾石含50%以上,断面呈土丘状,夯层风蚀不清。这段墙体外侧有一条沟与墙体并行,增加了墙体高度,并保护了墙体不受洪水冲刷,局部墙体后期用石块加固和补筑过,两边是随墙体坍塌而散落的石块。消失的墙体大多被洪水冲毁,洪水来自内侧的暴雨。
Type:土墙 Rammed earth wall
Protection Level:
Content:
Memo:
Other Records:
Distribution:
visit location in Tianditu Map[recommend] Distribution:
visit location in Tencent QQ Map Distribution:
visit location in Google MapDistribution:
visit location in Baidu MapNational ID:620423382101170035
Action:[
Save in Data Basket ]
Picture:
Click the thumbnail to view the Big Pic. Click the Big Pic to Hide the Big Pic
Photo Li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