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fficial Name:
天城壕堑6段TianChengHaoQian6DuanOur Name:
/
Other Name:
/
Period:汉
/ Han Dynasty 206 B.C.~316A.D.
Location: 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起点:罗城乡天城村三社居民地东北约800米处庙儿山东侧止点:罗城乡天城村三社居民地东北约2000米处正义峡口东侧山谷南岸 / GanSuSheng,ZhangYeShi,GaoTaiXian,QiDianLuoChengXiangTianChengCunSanSheJuMinDiDongBeiYue800MiChuMiaoErShanDongCeZhiDianLuoChengXiangTianChengCunSanSheJuMinDiDongBeiYue2000MiChuZhengYiXiaKouDongCeShanGuNanAn
[
Looking Local List]
Details:长城类别:界壕壕堑
起点经纬高度:东经:° ′ 北纬:° ′ 海拔:
终点经纬高度:东经:° ′ 北纬:° ′ 海拔:
墙体走向:
墙体类别:壕堑
结构特点及构筑方式:因山洪、暴雨冲刷,使原貌改变,大部分现状如一条道路残迹或羊肠小道,宽0.5米-3米;少部分可辨形制,壕沟上宽1米-2米,底宽0.30米-0.60米,残深0.50米-1米,壕垄底宽0.60米-1米,顶宽0.20米-0.50米,残高0.50米-3米,据其保存现状和特点,共分为十一个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起自第0063点,止于第0065点,长137.10米,起点由东南-西北方向延伸,从起点延伸至60米处走向出现转折,拐点坐标第0064点,自此点始由南-北向峡谷底部延伸;壕堑建于山体东北侧半腰间,现状如一条道路的痕迹,在山坡上隐约可辨走向,宽2米-3米,起点60米可辨壕垄残迹,残高0.50米-0.80米之间,壕沟中间微微凹陷,残深在0.30米-0.50米之间,之后壕垄皆不存,随山势地形起伏蜿蜒。
在起点处地表可采集到汉代绳纹和素面灰陶片,起点西距明代山前庙墩(烽火台)100米;拐点之后是77.10米的壕堑,形迹较模糊,大致可辨走向,整体保存差。
第二自然段,起自第0065点,止于第0066点,是长20.20米的缺口,其间是一条东西向的山谷,壕堑被洪水冲毁。
第三自然段,起自第0066点,止于第0067点,长123米,由东北-西南方向延伸,壕堑建于山体西北侧半腰间,起点由山谷北岸向山顶攀升,前10米被洪水冲刷成雨裂沟形制,之后状如一条羊肠小道,在山体半腰间可辨走向,宽0.50米-1米,随山势地形起伏蜿蜒,保存差。
至止点第0067点始,转为由东南-西北方向延伸。
第四自然段,起自第0067点,止于第0068点,长65.70米,由东南-西北方向延伸,这段壕堑如一条羊肠小道,在山体半腰间可辨走向,宽0.50米-1米,随山势地形起伏蜿蜒,保存差。
至止点第0068点始,转为由西南-东北方向延伸。
第五自然段,起自第0068点,止于第0069点,长44.70米,由西南-东北方向延伸,这段壕堑如一条羊肠小道,在山体半腰间可辨走向,宽0.50米-1米,随山势地形起伏蜿蜒,保存差。
至止点第0069点始,转为由东南-西北方向延伸。
第六自然段,起自第0069点,止于第0070点,长38.80米,由东南-西北方向延伸,这段壕堑如一条羊肠小道,在山体半腰间可辨走向,宽0.50米-1米,随山势地形起伏蜿蜒,保存差。
至止点第0070点始,转为由西南-东北方向延伸。
第七自然段,起自第0070点,止于第0071点,长34.40米,由西南-东北方向延伸,这段壕堑如一条羊肠小道,在山体半腰间可辨走向,宽0.50米-1米,随山势地形起伏蜿蜒,保存差。
至止点第0071点始,转为由西北-东南方向延伸。
第八自然段,起自第0071点,止于第0072点,长79.10米,由西北-东南方向延伸,这段壕堑如一条羊肠小道,在山体半腰间可辨走向,宽0.50米-1米,随山势地形起伏蜿蜒,西侧山体上岩石间歇崩塌,碎砾石散落在壕堑间,至末尾有约100米长的壕堑被洪水冲刷成雨裂沟形制,保存差。
至止点第0072点始,转为由南-北方向延伸。
第九自然段,起自第0072点,止于第0073点,长78.30米,由南-北方向延伸,这段壕堑如一条羊肠小道,在山体半腰间可辨走向,宽0.50米-1米,随山势地形起伏蜿蜒,至止点出现长12米的缺口,其间是一条东西向的山谷,壕堑被洪水冲毁,故第0073点又为断点坐标,保存差。
第十自然段,起自第0073点,止于第0074点,长154米,由西南-东北方向延伸,建于山体东侧半腰间,被洪水冲刷成沟渠形制,西侧铲削山体为垄,残高2米-3米,东壕垄呈低矮的脊垄状残迹,底宽0.60米-1米,顶宽0.30米-0.50米,残高0.50米-1米,壕沟上宽1米-2米,底宽0.30米-0.60米,残深0.50米-1米。在起点北侧约20米的山包表面采集到汉代绳纹和素面灰陶片,整体保存差。
至止点第0074点始,转为由西南-东北方向延伸。
第十一自然段,起自第0074点,止于第0075点,长269米,由西南-东北方向延伸,这段壕堑状如一条羊肠小道,宽0.50米-1米,随山势地形蜿蜒在山体半腰间,形迹、走向大致可辨,至末尾形迹渐渐模糊不清,止点位于镇夷峡口东侧一条山谷南岸,整体保存差。
与相邻壕堑及周边长城墙体、单体建筑、关堡等的位置关系:该段壕堑东南接汉代天城消失壕堑3段,东北与汉代镇夷峡山险相连,南距明代侯庄消失长城2段300米,起点西距明代山嘴墩(烽火台)100米,西距天城河险1.5千米,止点西北距明代蟒墩(烽火台)300米,西北距明代月牙墩(烽火台)1.3千米。
现状:
Type:
Protection Level:
Content:
Memo:
Other Records:
Distribution:
visit location in Tianditu Map[recommend] Distribution:
visit location in Tencent QQ Map Distribution:
visit location in Google MapDistribution:
visit location in Baidu MapNational ID:620724382202040011
Action:[
Save in Data Basket ]
Picture:
Click the thumbnail to view the Big Pic. Click the Big Pic to Hide the Big Pic
Photo Li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