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长城小站
欢迎访问长城小站!!    您当前的位置:关于长城-〉各地长城-〉甘肃的长城-〉安西汉长城

 
安西的长城

编辑/摄影:狄仁杰 2000年5月28日发表于长城小站


一、安西汉长城

  西汉时期,为了对外抗御匈奴骚扰,加强边塞设防,对内安百姓生活,巩固中央集权,保障丝路畅通,于汉武帝元鼎四年,由秦长城的终点临洮开始,向西设亭障至罗布泊(盐泽),并修筑长城,经河西走廊张掖、额济纳旗、金塔、嘉峪关、玉门、安西等地直到敦煌的马迷兔。仅在安西境内,就保存143公里的汉长城,54座烽燧,三处城障。这些汉长城及沿线的城障烽燧,是汉代河西完备的军事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西汉王朝构建河西乃至整个北方防御工程的历史缩影。横贯安西全境的汉长城,东起玉门蘑菇滩,沿甘新公路南侧,逶迤向西,自桥湾城北穿过,沿疏勒河北岸,经布隆吉雅丹地貌、双塔水库、在小宛一带,过疏勒河,经北干沟,安西县城南侧,四工农场至雷墩子,折向西南,进入西湖火烧林,过南沙窝,穿黑沙梁,越过红当公路,进入敦煌境内的西碱墩。
  安西境内的汉长城,多采用就地的流沙、散石、黄粘土及沿线的各类植物,如红柳、罗布麻、芦苇、胡杨树等逐层叠压而成。从建筑原则上来说可算是充分发挥了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克服重重困难的能事。从现存的遗迹来看,西湖南沙窝长城保存最为完好,地宽3—5米,高度均在1—米以上,是由白粘土、沙砾石加红柳、芦苇筑成。红柳根向外、梢向里,分段修筑相连成墙,虽经千百年来的风雨剥蚀,仍然巍然屹立在戈壁荒漠中,堪称我省乃至全国保存最为完好的汉长城之一。
  安西汉长城沿线的烽燧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长城和烽燧建筑在同一个直线上,长城往往在烽燧北侧绕半圈而过向前延伸。长城走向的转折处之多以烽燧为标记。燧的平面多为四方形,主体建筑为一个高起的望楼,望楼的外形是一个四方形的土台,台有阶梯上下相通,基础正方形,每边长7—8米不等,残高5—8米,上小下大。有明显的收分,修筑方法与长城有明显不同,即完全用纯黄粘土逐层夯筑而成。夯层结构紧密,极为坚实。我县保存较好的烽燧多在西湖境内。
  烽燧的主要任务有四项:第一是防守燧的安全,了望敌情,传递消息。第二是保卫屯田。第三是检查和保护来往的客商使旅。第四是支援附近的郡县防务。每个燧的人数大约五、六个人左右,少的三人,多的可到三十人左右,由燧长负责全燧的防务事宜。
  安西长城沿线发现的主要遗物有陶碗、石磨、木简、封泥、铜箭、古钱币及各类陶器、瓷器等。这些遗物和遗迹,为我们研究当时边防生活及社会生活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摘自《安西胜迹》,安西县文物旅游局,安西县对外文化交流协会编,甘肃省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1994年5月第1版

二、安西锁阳城

安西锁阳城城墙
安西锁阳城城墙

安西锁阳城角墩之一
安西锁阳城角墩之一

安西锁阳城角墩之二
安西锁阳城角墩之二

安西锁阳城内的擂石
安西锁阳城内的擂石

安西锁阳城瓮城
安西锁阳城瓮城

安西锁阳城中的土台
安西锁阳城中的土台

[ 返回甘肃长城专题首页 ]

长城小站提醒旅行者和背包客:长城的存在,源于您的爱护!
长城小站 © 版权所有 2001,2002